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若不如是行,执自不知及不能行,谓于此等不须学者,自害害他,亦是隐灭圣教因缘,故不应尔。集经论云:‘观察无为,厌有为善,是为魔业;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蜜多道,是为魔业。’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不可思议秘密经云:‘善男子!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蜜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绥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绥放与我执缚绥放,二亦不同。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何等为十?谓以无量福智、资粮无满正因。’乃至广说。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如是广说。《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庚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分二:
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
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
初中分三: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处相,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抉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第三、分三:
癸一、何所学处
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
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