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张道陵那个时代,纸张还未普及开来。
不过,如果张道陵真的是汉朝时候的人,为什么刚才元神与自己对话之时,说的却是现代的话呢?
难道是因为天师在飞升之后,慢慢的语言也简化了吗?
左非白无奈笑了笑,毕竟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索性不去想了,按道理来说,帛书都很轻薄,很难完美保存下来,所以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可以锦盒之中的帛书却是完好无损。
左非白拿出帛书,展开看了看,这一次都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了,好在左非白在龙虎山时就喜欢研读古籍,能够看出来,帛书上记载的似乎是一种修炼方法。
不过现在左非白也无暇细看,也是将那帛书小心折好,放入包里。
他发现,这帛书的材质异常强韧,就算是可疑去撕也不容易撕开,所以便放心折叠了。
只余下最后一个锦盒了,这个锦盒的气场也不弱,会是什么东西呢?
左非白打开第三个锦盒,看到的是一个青铜色的小钟。
说是钟,实际上是一个大铃铛,不过造型像是撞钟,顶上有一截手柄,手柄上方犹如三叉戟的造型。
左非白用手握住手柄,将这小钟提了出来,入手很有分量,轻轻一摇,便是“当”的一声脆响。
这一声响动异常清脆,没有一丝杂音,响彻在整个天师冢之中。
左非白听到这一声钟响,心神一震,脑中瞬间一清,只觉得神清气爽,倍感精神。
同时,以自己为圆心,周围的灰尘和漂浮物居然全部退避三舍,中间的空间居然变得一尘不染。
“这……”左非白异常惊讶,看向手中的小钟。
他知道,这件东西,也是道家常见的法器,叫做帝钟。
帝钟是道教重要法器,用于道士作法。又名三清铃、法钟、法铃、铃书,也有俗称叫做师公钘(音同型)或钘仔。
帝钟一般高约二十厘米,口径约九厘米,用黄铜制造,有柄、铃内有舌,就像是一个有长柄的小钟,但钟底口部不是莲花形而是平的。帝钟一般是拿在手里的,故而顶多有一寸来长的法杵,是手执的地方。
帝钟上端称作剑,山字形,也就是那个像是三叉戟尖端的造型,象征三清之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太清玉册》卷五有言:“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即认为其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
正文 第七百四十五章 残疾老者
道士常以单手持帝钟,在作法时按照一定节奏摇动。《道书援神契.帝钟》云:“古之祀神舞者执铙,帝钟铙之小者耳”,意思就是“古代祭祀时,跳神的舞蹈者手里拿着一种叫做铙(音同挠)的乐器,而帝钟就是按比例缩小的铙。”
在道教的各种科仪、斋醮上,往往少不了诵经、上表(向天庭呈送表文)的活动,而其中就少不了道教音乐的陪衬。其中,最为重要的乐器就是帝钟,有迎请诸圣的作用。
经单上,将帝钟放在左边称琳,放经单右边称琅,有的帝钟上还刻有符咒、神像、经文以及装饰有金银玉器,光彩照人,故而有“琳琅满目”之赞誉。
通常,帝钟往往由科仪上的高功法师使用,施法时从法坛上拿起帝钟,单手持柄摇动,其叮呤叮呤的声音,意为“振动法铃,神鬼咸钦”,动作十分优雅。
而帝钟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定制,一般在呤咏提纲、举天尊等处用“风吹铃子”,在诵经、礼诰、朝忏等处用“滴水铃子”,且在叹文处唯用铃子伴奏,是道教法事中用处比较广泛的法器。
此时,左非白手中的东西虽然也是帝钟,却也有些不一样。
最起码左非白能够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