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军政委汪锋携亲笔信到西安面见杨虎城,信中对杨虎城给予高度评价,提出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并希望杨虎城和共产党的关系保持下去,发扬光大。这更坚定了杨虎城不打内战共同抗日的决心,并迅速与红军建立友好互不侵犯协定。第17路军掩护中共和红军的人员与物资过境,形成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局面。此后,杨虎城部和红军再未发生过实际冲突。红军东征期间,蒋介石严令杨虎城进攻红军后方,杨虎城均以事先通知或打假仗的办法予以敷衍。 1935年夏,张学良奉蒋介石命令率东北军入陕甘“围剿”红军。由于蒋介石挑拨离间,杨、张之间一度矛盾较深。次年春季,杨虎城愤蒋不抗日,提出“联合东北军发动抗日”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调解下,杨、张消除误会及成见,关系逐渐密切。他们决心团结一致,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共抗日。东北军、第17路军及中国共产党“三位一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北初步形成。
第十部分杨虎城 上将(2)
西安事变前夕的杨虎城与张学良
1936年夏,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大规模“围剿”陕北根据地和红军。10月20日,蒋介石抵西安,向张、杨部署“围剿”计划。张学良、杨虎城极力劝蒋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斥责。12月4日,蒋介石率军政大员再次抵西安,严督张、杨迅速“剿共”。张、杨在重压之下,仍对蒋晓以大义,陈述利害,要求蒋联共抗日,但蒋介石对他们的苦谏置之不理,张学良采用哭谏也无济于事,反遭责骂。在此情况下,为了国家民族,他们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张学良联合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军政大员,并立即联名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且为贯彻与实现八项主张采取了有关军政措施。他们致电中共中央,邀请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救国大计,处理善后事宜。 15日,杨虎城向全国发表广播词,强调指出:“我们救国的方略,除了全国一致,向同一目标,对准中华民族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者抗战以外,实在是没有第二条生存的道路了。”“只要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对个人为功为罪是不计较的。” 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西安后,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杨虎城、张学良同意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他们通过与南京方面宋子文、宋美龄的谈判,迫使蒋介石以“人格担保”接受杨、张的主张。西安事变因而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由十年内战到实现全国抗战的转折点。杨虎城为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背信弃义,竟扣押护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在军 事法庭上进行“审判”,并加以长期监禁,进而胁迫杨虎城“辞职出国考察”,实乃流放国外。 1937年6月26日,杨虎城乘胡佛总统号轮船离开祖国。7月9日,在旅途中听到日军进攻卢沟桥,随即致电宋子文:“日寇进迫,国将不国,噩耗传来,五中痛愤。弟以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敌。”14日到达旧金山,杨虎城即发表谈话表示“这次即拟兼程回国,请求任务,执行战斗,为国效死”。但是,蒋介石拒绝了杨虎城回国抗日的要求。杨虎城返国抗日的壮志难酬,便决定利用此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在欧美各国进行抗日宣传,争取华侨的同情和国际的援助。访问欧美之后,杨虎城决定回国参加抗战,乃于1937年10月离开马赛,于11月26日到达香港,受到爱国华侨和进步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可是,杨虎城一踏上香港码头,就被戴笠派去的军统特务监视起来。从此,杨虎城遭到蒋介石的囚禁,前后转移囚地多处,最后又从贵州押到重庆。194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