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1 / 5)

敬慕他们自身的价值而作出:“是属于秦国全盛时代的伟大艺术创作”的结论,却

来去聆听更多的心音。所以当新的陶俑又一次扑向人类怀抱之时,遭到同样的结局

是注定的讯息之四:

1964 年9 月15 日,《陕西日报》在一版并不显要的位置登载了一则消息:

临潼出土秦代陶俑最近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又发现秦代陶俑一个。是在焦家村

西南约150 米处,今年4 月,群众在整理棉花地时,距地面约一米深处发现的,为

一跪式女俑。这一陶俑比解放前发现的两俑更为完整。头发、衣纹清晰可见,神态

幽静大方,栩栩如生。现文物保存在临潼县文化馆内。

这是秦俑被埋葬二十多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官方文字报道,也是这地下军阵最

有可能走向人类的重要讯息,可是随着人们好奇心的满足,这讯息便很快烟消云散,

飘渺于无垠的宇宙了。它们走出黑暗,重见光明的日子,就注定要等到十年之后了。

第二章 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

我们不能不对这二十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掘留下最钦佩之情。

——葡萄牙总理席尔瓦

蒙在鼓里的国家文物局

1974 年7 月5 日,蔺安稳的文章与李先念的批示,一同摆到了国家文物局局

长王冶秋的办公桌上。王冶秋看到批示,心中一沉,是不是陕西又出现了打砸抢烧

文物或文化遗址的事情?此时“批林批孔”正在全国兴行,许多文物和文化遗址已

被砸烂烧毁。当然最倒霉的还是孔老夫子故址的那三大文化景观——孔府、孔庙、

孔林。幸亏周恩来总理出面阻止,方算挽住狂澜。

这类屡见不鲜的事情尽管让文物局焦虑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批示”的到来

除令这位主管全国文物的最高领导人的心头又蒙上一层阴影外,似乎并无太大的惊

异。

当他看到文章的标题时,却大为惊骇地站了起来,一股难以名状的喜悦与兴奋

划过脑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尚有珍贵文物出土,的确令人激动不已。

可惜这种心情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随之而出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怎么

不知道此事?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阅完文章的全部内容后,一种失职与蒙辱的感觉油然而生。

国务院领导白纸黑字的批文已到眼前。可堂堂的文物局局长对此却全然不知,实在

是不可思议。他抓起电话,让文管处长立即赶到自己办公室。

也许是文管处没有汇报才造成自己的被动,他想。

当文管处长陈志德赶来时,对文章所报道的一切仍然一无所知。国家文物局被

蒙在鼓里了。

王冶秋拿起电话要通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希望尽快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

可令他失望的是,陕西方面作了“我们也一点不了解”的回答。

陕西省文管会同样蒙在鼓里。

为争取主动,尽快了解详情,7 月6 日,国家文物局文管处处长陈志德,携带

李先念副总理的批示,乘飞机抵达西安,第二天便和陕西省文管会领导人一起赶到

临潼县文化馆。

“这么大的事,你们为什么不上报?”省文管会领导人显然不是以表扬的神态

质问文化馆馆长王进成和文物干部赵康民,这一询问的目的在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确

对此不知,也给北京来的陈志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