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干的事情实在是太过恶心了,先是以计策诈骗了亲弟弟宁王朱权出城,夺朵颜三卫,后来又向朱权许诺靖难成功之后平分天下,结果朱棣打下了天下,便把这件事完全给忘了,甚至把朱权的大名都给夺走,改封到了南昌,朱权这才明白过来。和整个大明天下相比,朱棣的诺言算是一文不值。
好在这时候,朱权已经认清了朱棣的真面目。而且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所以果断选择了修身养性。在南昌安安静静的待着,直到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朱权才再次尝试,希望将自己调回到大宁。但是朱高炽也是一代明君,并没有上当,仍旧将他留在了南昌。
后来宣宗朱瞻基继位,对于朱权的请求,更是理都不理,朱权无奈,为了不引起中枢的关注,只得每天与道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臞仙。
但是,朱祁钰知道,虽然朱权表现得清淡非常,但实际上内心一直憋着一股气,毕竟太宗皇帝答应过他要平分天下的,因此,宁王一脉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准备,道士就是可以炼制火药的存在,后世的第五代宁王朱宸濠更是起兵造反,结果被王阳明单桥匹马平叛,只用了区区一个月便彻底将他抓了起来。
所以,这一次分封,朱祁钰特意挑选了宁王朱奠培分封出去,免得他在惹出什么事端来,给朝廷带来什么麻烦。
朱奠培对于自己能够分封出去也是非常高兴的,最起码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轻松去做,手里面养的山贼和水匪都不用再藏着掖着了。
这次分封就此完结,得到封地的藩王基本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对于没有分封出去的一众藩王,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大家虽然平日里过的都是悠闲富贵的日子,但是大家毕竟都是男人,对于权力都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以前是没有机会,朝廷不允许,但是现在机会来了,大家都很珍惜。纷纷上书朝廷,询问大都督府什么时候再对周围番邦开战。如果军资不足,他们愿意倾囊捐献。实在不行,甚至愿意亲自带兵征伐。只求得胜之后,朝廷能够分给他们一县半府的地盘,允许他们分封出去。
朱祁钰对于他们的奏疏,全部都搁置,不予理会。开什么玩笑?朝廷怎么可能允许他们私自带兵出去征伐,输的了话,平白丢了大明和朝廷的颜面。赢的了话,反而会引起朱祁钰和中枢诸位大臣的警惕和戒备。因此,即便他们再闹腾,在朱祁钰和政务院首理王直的联手压制下,也没有掀起半点波澜。
事情就这么推行下去了,几名藩王纷纷开始变卖家产,筹集物资,征招人手。希望未来在封地的日子,能够好过一些,起步的起点可以更高一些,毕竟朝廷那面还有十万两银子的债需要还呢。
学部尚书薛希琏还特意替藩王们准备了一批夫子,让他们带去安南,传播一下儒家文化,免得当地人迟迟无法融入大明里来。
对于这件事情,民间的风评是极好的,但是等到出行的时候,只有寥寥数人出城相送,而且外派的这些夫子们几乎全都愁眉苦脸。
没办法,大家虽然没去过安南,但是也能猜到,大明的繁华是安南没法比的,大明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昌盛,而安南则是蛮荒烟瘴,识字的都没多少,不然怎么会需要他们过去呢?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事情进行的都算是比较顺利,比较靠近南方的藩王例如宁王朱奠培早已派第一批人南下了,北方的藩王则还在准备,看样子好像打算过完年再出发,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派出了打前站的队伍,先去封地看一看,看看封地里具体缺少什么东西,自己好趁着没出发的时候进行补充,不然回头自己出了大明国境,那就意味着再来的时候就是以藩国入贡的身份来的,到时候别提有些东西可能就不卖给自己了,甚至想进来都要有一套极为麻烦的手续。
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