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轼,他便让一个小小的黄州,变得如此的传奇。
……
“我记得前面有一个湖泊。”
指了指前面,江宁对着陪同自己的工作人员说道。
“是的,江宁老师,前面有一个湖,他叫沙湖。”
“嗯。”
江宁也是点头:“当年的苏轼曾经也来过这个地方。”
“那一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三年时间。他的一个朋友前来黄州探望他,黄州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这里也没有什么大的名胜景区。好在东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环境还算优美。于是,苏轼便带着朋友去了沙湖。”
一边讲。
江宁已经和众人来到了沙湖这个地方。
沙湖这里虽然是一个湖泊,但却因为地方小,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并没有怎么开发。
但好在这里风景还算好,附近不少人时常会来这里散心。
所以在沙湖边上,有一条小道,叫做沙湖道。
江宁走在沙湖道上,感受着1000年前苏轼曾经走过的地方。
只是天公不作美,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
这时。
一边有工作人员给江宁撑伞。
江宁却是摇摇头,将伞拨到了一边:“没事,不用撑伞。”
这不经让江宁想起苏轼写的《定风波》。
在当时。
苏轼带着友人来到沙湖,也是下起了雨。
一路同行都是无比的狼狈。
只是那时的苏轼却是未觉有什么,反而觉得这下雨也好,不下雨也好,只不过是人生的常态而已。
闭上眼睛。
江宁仔细听着雨滴穿过树林,敲打着竹林的声音。
江宁脑海里面,仿佛看到一千多年前的苏轼突然出现。
“各位朋友,你们看到了吗?”
“看到什么了?”
“苏东坡。”
指着前方,江宁念起了这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的。
历来苏轼作品当中,这一首定风波,都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作品。
虽然他的名气,可能比不上水调歌头,也比不上大江东去。
但是。
这一首定风波,却是苏轼真实的内心写照。
同时。
这一首定风波,却是彻底的表现出了当时苏轼人生境界。
正如这一首词里写的一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
仿妨吟啸且徐行。
不需要翻译。
只是念上一句,你便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而不仅不需要翻译,这一句一出,一幅极为有意境的画面就此出现。
哪怕就是下雨,这又有什么?
我们不如一边唱着歌,一边慢慢的向前走。
哪怕就是没有马,这又有什么?
哪怕自己只是手拿着一根竹杖,穿着的是草鞋,我都觉得比骑在马上更为便利。
因为,身上有这一身蓑衣,哪怕是风吹雨打,也与我无关了。
……
“小刘啊,听说你今天请了一位网红来我们黄冈。”
“领导,江宁老师可不是网红,他是知名学者。”
(
“什么知名学者,网红就是网红。不过,有的一些网红确实影响力比较大。但是,小刘啊,你觉得请几位网红过来,他就能帮我们提升黄冈的人文景观吗?”
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