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防线,就算突破了也无法构筑起足够坚固的包围圈,也就不可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与数个美军师决战。
搞不好的话,突击部队还会被美军反包围。
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等,让第十五集团军顶住压力。
等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罗耀武不清楚。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军要想突破第十五集团军的防线,并且打下卓新,两个主力师肯定不够。
还得向前线增兵,也得向前线运送更多的作战物资。
部队一多,战线必然拉开,到时候就有机会了。
罗耀武这么一等,反而让帕特里奇为难了。
继续打,兵力部署太靠前。
后方必然空虚,而中**队的部署情况又是个迷,随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不打的话,战局就将陷入僵持阶段,突击战打成消耗战,显然对美军不利。
可以说,帕特里奇也没有多少好选择。
十一日白天,在让已经打了三天的美军缓口气的时候,帕特里奇只能让北面的日军加大进攻力度,争取突破中**队的防线。
问题是,美军都打得如此艰难,日军能有重大收获?再说了,日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严重下滑,又碰上了打日军特别拿手的第十六集团军,要想取得突破,显然不大可能。
正是如此,阜新会战打到第四天,在一种怪异的氛围中进入了僵持阶段。
拖下去的话,肯定对美日联军不利。
对罗耀武来说,拖延本来就是较为理想的战术。
卓新会战打响后,东北战局再次成为重点。
因为锦州离山海关太近,之后又没有能够坚守的战略屏障,所以罗耀武趁此机会,要求为前线部队补充主战装备。
如果在以往。
这一要求肯定得不到满足。
只是现在不同了。
锦州失守,华北就将受到冲击,北京的安全也得不到保证。
结果。
从七月十日开始,大批主战装备就源源不断的送往东北战场。
因为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得到优先保证,之前已经通过从其他主力集团军抽调主战装备的方式得到了加强,而且这两个主力集团军均已进入战场,所以罗耀武没有把得到的主战装备编入这两个。
集团军,除了将一部分提供给充当总预备队的第二十六集团军之外,其他的全部编入了几支部署在锦州附近的新编集团军。
这几支新编集团军都是最早成立的,从边境一直打到锦州,还参加过围歼韩军。
集团军的第三次会战。
有入朝作战经验,战斗力在新编集团军中绝对是最好的,官兵素质并不比主力集团军差多少。
罗耀武的意图也很明白,他要尽可能的武装几支实力不比主力集团军差的部队。
实际上,缺乏主力集团军一直是东北军的最大问题。
在东南方向上。
即便按战区制改编之后,陈必时的东南战区里也有八支主力集团军,王虞氓的华中战区有六支主力集团军,就连中原战区也有六支主力集团军。
虽然从绝对数量来看,东北军并不吃亏,但是东北一直是主战场,六支主力集团军就没得到过长足休整,作战压力大得多。
可惜的是,罗耀武无权组建主力卉也就只能在新编集团军身卫下功从这也能看出罗耀武的基本战术思想。
那就是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拖得越久,他得到的补充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就越强。
与之相比,美日联军却拖不起,因为美日联军不可能从拖延中获得足够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