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绝对该如何包装呢?”
万千:“还没想好。正要请教侯爷。”
在现代。水泥的包装一般有两种。一是塑料编织袋。一是牛皮纸。北宋自然也没有塑料这种东西。若全用纸。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最后。杨华和万千琢磨了半天。决定使用木桶。一桶装一百斤水泥。一个人就能背走。运输和携带也很方便。
众人又计算了半天。如果大规模制造水泥。至少还需要建二十个腰子。招两千个工人。加上制桶的匠人。开矿的工人。还得招上上好几千民夫。再算上煤炭开采、冶炼、运输业和伐木业。这可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本来。杨华还在为如何养活太原百姓发愁。现在如果水泥厂一建。接能解决几千个就业岗位。到时候。再以水泥业为龙头。加上虞允文地新城开发项目。不要说几万百姓。就算再来十万也没问题。
一想到这里。杨华大感振奋。
不过。一切地一切还得建立在打退宗翰大军的基础上。
杨华马上下令。立即带着这两天生产的水泥和杀石。把北门地地基都给我筑实了。
一声令下。几百民夫同时动手。将用柳条捆好的筐子将一筐筐鹅卵石填进地基。然后将混凝土灌了进去。
很快。北门已经被掏空地基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泥块。当金兵采取坑道作业时。一挖到这块巨大的水泥基脚。只能徒呼奈何。到第三天清晨。虞允文带着一千三百二十二个战争孤儿回太原来了。同行的还有二十个骑兵。
与此同时。宗翰地大军也跟着杀来。五万人马将太原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迎接虞允文的时候。杨华大声鼓励众将:“敌人有五万。我河东军只五千。不过不用怕。我太原军民也有五万。而且大多是青壮。城中粮草堆积如山。咱们慢慢同粘罕耗。看谁耗得过谁。”
说着话。他向众人介绍虞允文:“这位是虞先生。是李相推荐过来地大才。现在我参谋部任职。”
“见过虞先生。”众将同时拱手。
“不敢。在下虞允文。见过河东豪杰。”虞允文淡淡一笑。风度翩翩地回礼。
关群警惕地看了他一眼。又回头给古松递过去一个眼色。
自古法家和儒家在理念上就有冲突。而河东军自来就是以法家地思想为基础管理军队和地方。现在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儒生。未必是什么好事。而且。河东军的诸将军一个个都野心勃勃。将来同虞允文合作起来未必愉快。
关群突然有些担忧。
杨华地心思却放在了那群孩子身上。他看了看眼前这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心中一酸。低头问一个十岁的孩子:“娃娃。你家里大人呢?”
那个孩子瞪着好奇的目光看了杨华一眼:“不知道。他们说只要进城就能给我吃地。是不是啊?”
杨华微笑道:“是啊。我不但要给你们吃的。还要教你们读识字、开弓打仗。我叫杨华。以后你可以叫我杨先生。”
这一千多个孤儿可是杨华将来的根本。断断马虎不得。虽然事务繁忙。但他还是决定亲自教导这群学生。
如果放任不管。让虞允文去教。弄出一千多个儒生来未必是一件好事。
琢磨了半天。杨华在城中征用了一大片地。将这一千学生安置下来。然后编成十个班级。开始授课。
学校的老师大多由河东军的幕僚担当。教授的科目除了有儒家的经典外还加进去了法家的学说和军事训练科目。
而杨华则自任校长。他教授的科目很奇怪——《思想品德》。
“军人的战斗力来源于忠诚。忠诚于你地领袖。忠诚于你们地集体。忠诚于你们的事业。你们将来都是要做我河东军军官地。我要让你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