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等不可废丞相之意。”夏侯惇只得将军马约退。辽曰:“云长今欲何往?”关公曰:“闻兄长又不在袁绍处,吾今将遍天下寻之。”辽曰:“既未知玄德下落,且再回见丞相,若何?”关公笑曰:“安有是理!文远回见丞相,幸为我谢罪。”说毕,与张辽拱手而别。于是张辽与夏侯惇领军自回。
第二十八回已经重复看了十几遍,很想写点东西。只可惜总是找不到一些可以留在记忆里的生活感受,更加不想白白浪费这精彩的一回,所以,也只好看完又看,等待经历去告诉我这一章节里面应该写些什么。生活,苦难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苦难,感觉真好!即使有万千的感慨。 在以后的生活里,回忆起现在的苦难和经历,感觉将是一杯怎样浓浓的烈酒呢?
这一回一开始就用了这么一大段原文,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一大段有什么好说的吗? 我觉得这一大段写的不是关羽,也不是夏侯惇或张辽,而是曹操!曹操,在这一段文字里尽管不出现,但在背后里的决策、执行等方面的表现,是我们很多人都缺乏的。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连续下三道命令放关羽走。这可不是一般的老板能做得到的。这也是曹操对人才的一种很坚决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都是用奸诈来形容曹操的,但如果当时做这决策的是这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大家认为关羽会是怎么一个下场?或许,在他们的眼里,这属于曹操的决策失误。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你如果看到自己的利益一直都在因为某人而遭受损失,而且是一个即将离开公司或利益集团的人而造成的,你会怎么处理? 就象现在职场上面的离职人员一样,你是主管,你是老板,你是把这曾经的同事推进纠纷里面,还是好聚好散? 无论你怎么回答,你的答案多么完美,而我们所见到的,听到的最多的情况还是拔刀相向,最后弄得双方筋疲力尽,不欢而散。
这做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就各位老板自己心里有数咯。或许,曹操的做法实在是令太多人觉得面子过不去了。可为什么,曹操却没有这种感觉呢? 难道是曹操太不要面子啦? 还是我们人类进步太快,太要面子了?
至更深,郭常辞出。关公与孙乾方欲就寝,忽闻后院马嘶人叫。关公急唤从人,却都不应,乃与孙乾提剑往视之。只见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唤,从人正与庄客厮打。公问其故。从人曰:“此人来盗赤兔马,被马踢倒。我等闻叫唤之声,起来巡看,庄客们反来厮闹。”公怒曰:“鼠贼焉敢盗吾马!”恰待发作,郭常奔至告曰:“不肖子为此歹事,罪合万死!奈老妻最怜爱此子,乞将军仁慈宽恕!”关公曰:“此子果然不肖,适才老翁所言,真知子莫若父也。我看翁面,且姑恕之。”遂分付从人看好了马,喝散庄客,与孙乾回草堂歇息。知
次日,郭常夫妇出拜于堂前,谢曰:“犬子冒渎虎威,深感将军恩恕。”关公令唤出:“我以正言教之。”常曰:“他于四更时分,又引数个无赖之徒,不知何处去了。”关公谢别郭常,奉二嫂上车,出了庄院,与孙乾并马,护着车仗,取山路而行。不及三十里,只见山背后拥出百余人,为首两骑马:前面那人,头裹黄巾,身穿战袍;后面乃郭常之子也。黄巾者曰:“我乃天公将军张角部将也!来者快留下赤兔马,放你过去!”关公大笑曰:“无知狂贼!汝既从张角为盗,亦知刘、关、张兄弟三人名字否?”黄巾者曰:“我只闻赤面长髯者名关云长,却未识其面。汝何人也?”公乃停刀立马,解开须囊,出长髯令视之。其人滚鞍下马,脑揪郭常之子拜献于马前。关公问其姓名。告曰:“某姓裴,名元绍。自张角死后,一向无主,啸聚山林,权于此处藏伏。今早这厮来报:有一客人,骑一匹千里马,在我家投宿。特邀某来劫夺此马。不想却遇将军。”郭常之子拜伏乞命。关公曰:“吾看汝父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