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中队长伸出的手僵化在半空,嘴里喃喃。安德里往里看了看,瞅了中队长一眼,鼻孔里哼了一声,扭身走了。
“客人走了?”卡尔梅克人拿着酒瓶出现在中队长后面,酒瓶向他扬了扬,他拒绝了。
中队长没声好气地:“你怎么不问问人家说什么?”
“我丝毫对人家说什么不感兴趣,我只要你一句话,一句感激。”他说。
三级中队长跑来向二级中队长请示,卡尔梅克人吃惊地问道:“难道一挺机枪的位置也归你管吗?”
二级中队长没有理睬,径直走向机枪,卡尔梅克人扬起脖子呷了一口酒,眼尖的他老远就看到那机枪有点与众不同,他跟了过去,接着大发感叹:“党卫军不愧为党的亲生儿子啊,什么都是最新的,我敢保证,这种机枪出厂还没到三个月。这不是MG34,你们看那弹链盒。”
战争爆发初期,德军步兵一直没有装备半自动步枪,这是由德军的步兵战术决定的。当时以英美为代表的军队,每个士兵的步枪构成了步兵火力的主要来源,班用机枪只起支援作用。而德军是反其道而行之,步兵火力主要由班用机枪提供,步兵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火力点。由此,早在三十年代初,世界各**队还在墨守成规于轻、重机枪的区分,德军就已经提出了通用机枪的革命性理念,将班用机枪的火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与绝大多数德军一样,卡尔梅克突击队使用MG34机枪,这种班用机枪使用标准毛瑟步枪弹,50发弹鼓或者250发弹带,射速高达每分钟900发,只要安装一个三脚架就成了重机枪。
MG34无论制造工艺还是性能都堪称优异,然而MG34与许多德国武器一样,设计太过精益求精,生产太过精工细雕,构造复杂,费工费时,造价昂贵。即使五大军工厂开足马力日以继夜地生产,也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战时需求。
1937年,国防军军械署公开招标,征求MG34改进型的设计。格罗福斯是金属板材加工公司,他们的工程师并不精通枪械,但熟知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诀窍,于是一帮兵器外行们设计出了二战最优秀的机关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敞式枪机的MG42。
MG42的特征就是在所有单管机枪中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大量使用冲压组件,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容易操作,造价只及MG34的70%,而工时材料耗费只及MG34的50%。
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枪管。更换装置非常简便,只有扳动一根杠杆,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更换一支枪管只需要几秒钟。
MG42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
1941年11月初,德军枪械局带一挺MG42在挪威最北端的诺尔辰角试验,恰遇一队几十人的英国突击队前来偷袭气象站,MG42的枪声一响,英国兵纷纷投降,只剩下队长孤身回到潜艇。此人回到英国后,在《伦敦时报》上撰文,恶毒粗鄙地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意指希特勒反复拉拉链,却掏不出生殖器……
现在,如此珍品首先配备给了党卫军,而且是打仗如小孩玩“过家家”的这支党卫军。不仅卡尔梅克人心生感慨,,安德里知道后也愤愤不平。
夜幕降临了,黑暗笼罩了一切,养鹿场成了三方联合临时指挥部。党卫军二级中队长打着手势向队员布置:“等会你们钻进森林,接近敌人再开枪,小心伤着自己人。”
卡尔梅克人毫不留情地奚落:“得了吧,当你和你的部下是猫头鹰呀。”
安德里补充:“对方可不是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