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奋斗之第三帝国> 第138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部分 (1 / 4)

”实行**的妙言,一语道破了文化zhuanzhi主义的实质。

希特勒出于对知识的这种看法,自然要依仗手枪来消灭各种传播知识的手段。首先是焚书。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德国法西斯在柏林洪堡大学对面的广场上焚毁了近两万册图书。与此同时,这场“焚收运动”还遍及三十多所大学所在的城市。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亲临现场指挥,得意地说:“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如果我们看一下他们烧毁的是哪些图书,就可以知道他们想结束的是什么“时代”了。被焚毁的不仅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文献,以及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的著作,还有海涅、托马斯·曼、爱因斯坦等著名作家和科学家的论著,以及高尔基、杰克·伦敦、左拉等各国作家的名著。把这些人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付之一炬,德国法西斯要重新“照亮”的只能是中世纪那种最黑暗最野蛮的宗教裁判所的时代。

在法西斯德国,不仅焚毁了书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对电影、绘画等等也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希特勒咒骂现代艺术都是“无聊的”,扬言要清除这些“颓废”艺术,凡是他认为不顺眼的画,都要用长统皮靴踢上几脚,“叫它们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禁锢,希特勒还用刺刀和牢狱对文化阵地实行严密控制。纳粹当局成立了由戈培尔、罗森堡、希姆莱直接领导的“帝国文化局”,控制美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广播、电影等七个协会。这种控制达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便可见一斑。每天的报纸该发什么新闻,该写什么社论,甚至新闻标题该如何拟定,均需由戈培尔及其助手向报界宣布。全国报刊的宣传口径完全一致,不许越雷池了步。当时有一位周刊的编辑曾不满地说:“宣传部的官僚主义和高压手段使报刊变得那么干巴巴”。一句话招来大祸:刊物被勒令停刊三个月,那位编辑被戈培尔撤职,关进了集中营。

教育事业也是希特勒要用手枪对之实行**的对象。他专门物色一个自己在二十年代的密友、曾任冲锋队大队长的卢斯特来当科学、教育与文化部长。这位部长夸口要在一夜之间“使学校不再成为一个玩弄学术的机构”。这样的学校自然无需学者、教育家,于是一位兽医出身的冲锋队员成了柏林大学的校长。这样的学校绝不能沿用旧的教科书,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了教育事业“绝对正确的指南星”,成了学生必读的“圣经”。运用手枪实行**的结果是大学生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学校被糟蹋得不像样子。

知识分子是传播知识最重要的媒介在希特勒的手枪底下,自然更是劫数难逃。希特勒公开辱骂“知识分子一点用处也没有”,是“民族的废物”。在法西斯德国,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在希特勒统治的头五年里,被解雇的教授和科学家二知八百人,约占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有的被送进军火工厂做十小时一班的工;有的被迫走上流亡的道路;有的被抄家、逮捕,甚至惨遭杀害。连享着世界声誉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不能幸免厄运。

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纳粹就指使一些学术界的败类攻击“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是头号恶棍”,是“一个外来的江湖术士”,诬蔑“这个犹太人显然不了解真理……犹太物理学是一种幻觉,是德国基本物理学的一种退化现象”,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家产被没收,多年珍藏的书籍和手稿被焚毁,并被赶出科学院,最后还被褫夺了德国公民权。从爱因斯坦这样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具有创见卓识的科学巨匠的不幸遭遇。

当然,希特勒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都不要,也不是什么知识都扼杀,对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法西斯统治有用的知识分子的知识,他自然要用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