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部分 (4 / 5)

,但从架上搬出《苏府全图》看了看,便感到石参政脑子抽筋了。

“、

李佑将奏疏抄本还给王知府;语带嘲讽道:“这老大人不肯消停;终会自讨没趣,理他作甚。”

又指地图道:“府城城墙周长四五十里;已是天下有数的大邑,若有意向西扩城,至枫桥、虎丘一线,目测最少要筑新城三十里以上,几乎就是重建一大城了。营建浩大;靡费人力;涉及银两无算;岂是轻易的事情?石大参好大喜功且随他去,朝廷居然也准了,你我只管看热闹便是。”

还有句话李佑没说:如今天下承平,江南没有兵灾,折腾修城墙作甚?不过怕被人喷成贪图安逸而不居安思危;便没说出口。

,“未必要修到枫桥这么长;城墙可以短一些,那便省心的多。

”王知府道;他倒是挺想把这项政绩办成的;同时捞一点营建中的常例油水。

李佑笑道:“闾门外二十里内人烟密集;繁华似锦,屋舍店铺连绵不绝。城内城外以哪里划界为好?新城筑到哪里才是合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没一个定数。若照着近处划了界;修建起来简单倒是简单了;但到时城外还是万家云集;里外往来依然拥挤堵塞;那筑新城又有何用处?不如维持现状!”

听了季佑的分析;王知府有些不甘心,“事虽繁难;但总对国家有利,亦可名标千古。”

李推官手指头画了个圈子,““府城西边与别处不习,荒土田地可不多;都是有主的房宅。修一二十里城墙;便要拆一二十里人家,少说也得惊动到上千户罢;是不是这些人都很好说话,石大人一句为国分忧便会乖乖搬走?听说当年毛知府都只敢在东方扩城;却不奢望向西啊。”

想到将会产生上千被拆迁户以及苏州府刁民的难缠劲头王知府缩了。搞点政绩虽好;但若惹出后果难倒的da麻烦;那便得不偿失了。

其实这事好处当然很明显;至少朝廷每年可以多征一二十万税银罢。不过被地方主义思想严重、又畏难怕烦、也暂时没有升迁动力的李推官忽视了;从此可以再次看出本土为官的害处。

呃;还有一点,石参政主理的事情,李佑半个铜板的好处也不敢捞;所以他更对此没有一点兴趣。石大人爱怎样折腾就怎样折腾,功成名就也好,劳民伤财也罢;反正与他无关。还是赶紧先找一条财路要紧。

回到推官厅;李佑随意捡看几个案子后;便出了衙;他今晚要请那出身洞庭商家的宋问古宋举人喝酒吃饭。

酒过三巡,李佑便说明来意,原来是找宋问古打探开当铺事宜

听李推官将情形宋老爷苦笑道:“我宋家买卖;南北之旬贩运丝、棉、米为主;出于名声考虑未曾涉足典当。你缺本钱;我可以请族长借给你银子;只是这业内人手却不知从哪里找来帮你。典当不比其他,没有几个火眼金睛的朝奉,那是开张不了的。

真麻烦啊,找个轻松来钱的买卖忒费力气回头寻一间没有背景的当铺栽它个典赃窝赃算了;李佑一发狠想。

“有了!”;宋问古忽然想起个法子,提前挽救了某个不知名的小当铺。“那典当公所开在太尉桥处;我去打听打听;若有经营不善的;便借给你本钱去盘下来如何?”

所谓公所,是这年头的行业组织一种;也有以庙、堂、馆为名的。

“这样好。”李佑点点头道:“如此便劳烦宋兄了,大恩不言谢。”

宋问古这个主意确实也不错,至少解决了人手、店面、部分客源的问题。

完正事,二人便闲聊起来引李佑问道:“路过洞庭楼时,却不见重修;仍是年初遭灾后的模样;这是为何?”宋问古答道:,“城外市运便利,我家客商多在那里,欲将洞庭楼迁往闾门外上塘;地段尚未择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