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整個戰場態勢,秦軍雖以二十萬主力圍困巨鹿,但趙軍未破,巨鹿未下。且周圍數十萬起義軍已經到達,雖然援軍基本未有前進交戰者,但這樣一種實際存在卻是王離的長城軍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再加上交戰地點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結果:長城軍雖有二十餘萬,但必須分守巨鹿四周,同時還需防守四面隨時有可能撲上來的任何一支援軍,在華北平原無險可守的地形中,二十萬秦軍需要擔負及重的防禦警戒任務。這樣就造成了長城軍無法集中於一點的結果,也就是范了兵家大計‐‐分兵。就事後來看,我的這種觀點其實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史記中對項羽連破秦軍九陣的說法。說白了,連破九陣就等於告訴我們二十萬長城軍至少分成了九個部分,這樣,每塊也就兩萬來人,這對項羽的三萬人馬來說就為其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條件。以秦軍軍事建制來看,一曲5000人,一部5曲25000人,看來長城軍是以部為單位分軍把守巨鹿四周的。這對項羽的三萬人馬來說就為其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條件。
我想,對於秦軍上述這兩種特殊的情況項羽可能早有感覺,其首先命英布率兩萬人馬過河接戰及有試探虛實並證明其自己判斷的意圖。當然,英布軍先行過河也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為&ldo;破釜沉舟&rdo;創造條件。
對項羽而言,既然明確了秦軍的弱點,自然需要對症下藥。所謂對症下藥其實很簡單。即割裂秦軍兩支主力的聯繫,同時趁秦長城軍沒有完成集中、或者說戰術改變之前發起突然打擊,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將長城軍擊倒。而冬季所帶來的道路不便和補給困難也同樣困擾著楚軍自身。這樣一來,未來是為了在長城軍變陣之前結束戰鬥還是為了減低補給困難帶來的麻煩,項羽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那麼,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戰鬥,也為了提高士氣,破釜沉舟的確不失為一個高招,同樣也是項羽各人戰鬥決心的表現。為了使三萬主力發起的對長城軍的進攻和切斷秦兩大主力這兩項行動同時進行,英布軍先行過河也就順理成章。
當項羽的三萬主力渡過漳水並發起對長城軍的攻擊時,兩萬偏師中的絕大部分也已經到達了甬道附近,並發動奇襲將其切斷,割裂了章邯所部與巨鹿的聯繫。章邯軍派軍救援,但未能成功。
另一方面,項羽主力開始了對二十萬長城軍的強烈猛攻。對於項羽而言,秦軍雖有二十多萬,但並未集中於一處。士氣極勝的楚軍將士事實上在局部作戰中並沒有所謂的數量劣勢。而對於項羽在各個擊破時所用的戰術主要有兩方面值得一講。
首先是騎兵斬首戰術。也就是以步兵戰陣吸引敵軍注意力,以騎兵趁機尋找敵軍戰陣在與我軍戰陣交戰時顯出的薄弱環節,一舉突入催毀敵軍指揮系統,隨後騎兵由內向外,步兵由外向內徹底擊潰敵軍!應該承認,在戰國時代,衝擊戰陣的任務多由兩種兵種去完成,一是戰車,二是輕銳死士。戰車的缺撼是靈活性差,能衝垮敵軍戰陣的部分陣面,卻未必能直搗黃龍。死士在白起時代常被用來完成戰陣斬首任務,比如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但死士的缺撼是速度慢,且戰鬥力和衝擊力也不如騎兵。這種直接以精銳騎兵打擊敵軍指揮系統,再行擊潰的戰法比較有名的除了項羽之外還有亞力山大、劉秀、李世民等人。對於古代戰爭而言,大多優秀的指揮官都喜歡先行打擊敵軍中樞。
其次是骨牌戰術,所謂骨牌戰術其實是我各人的一種稱法,也就是在戰鬥中依靠衝擊部隊在擊潰一陣敵軍後將戰果波及到其他敵軍部隊身上,起到連鎖反映的一種戰術。項羽在彭城大戰時便使用了這一戰術,具體情況會在後面的章節中說明。就巨鹿之戰,項羽極有可能也同樣使用了這一戰術,當然,這裡的使用與彭城時的情況不太一樣。巨鹿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