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100年前,清帝国惨淡经营,中国大地上笼罩着一片黑色和悲观。一些人怀揣着救亡图强的梦想,一些人斥之以“乱党”,更有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以革命为名攫取私利。有人说,新生政权就像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一层皮,微不足道;也有人说,那时侯无政府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到处弥漫着暗杀与恐怖;更有人说,它仅仅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却诞生出了众多“皇帝”,带来了无尽的混乱……
一个时代千种面孔,任由后来者说。的确,与以后的时代相比,它稍显暗淡;从以后的成功来看,它太过遥远。更因为其继承者的腐朽反动,成为黑暗的代名词,以至于我们对那段历史有太多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本书,来记述那段历史。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未必就能看清历史的真相。我不想去论证什么,更不想试图表达某种历史观,甚至也不知道这算什么,只希望以史料为依据,更为鲜活地、更加简单地向我的朋友们讲述那些历史事件。
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那么想过,曾经那么做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迷茫中的摸索(一)一役定国运
1、一役定国运
早在20年前,李鸿章就曾经说过,西方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很近,时刻窥视我们,“为中国永久大患”。他一手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并十分明确地提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时至今日,我们恐怕也不由地佩服李鸿章当时的战略远见。
消极谋战
当这场战争真正降临时,他却选择了回避。或许,他过分自信自己能如战国苏秦、张仪之辈游刃于列强之间连横合纵;或许,作为实际的统帅,他深知北洋海军的真正实力与这个国家的体制困惑;抑或许是他想为自己所效忠的赢弱大清国再争取一点和平发展时间。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总之,他对这场战争并不积极,站在了“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对立面。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李鸿章当时的真实想法与苦衷,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寻找一点端倪:他力图避免战争,但战争无可避免;他力图避免败局,但败局早有定数。
面对深陷异国危地的孤军统帅叶志超增兵请求,李鸿章一面令其坚忍约束、静守勿动,一面积极与约见各国驻华公使,期待化干戈为玉帛。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都一直致力于“谋和”,一度恳请英国派兵前往横滨给日本施压,又寄希望于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势力范围的沙俄,同时还请出德、法和美国,期望诸国出面调停。
与此同时,日本的外交公关同样也在进行,也可以说,各国正在利用这场战争缔结在华利益同盟。日本政府向英国承诺,保证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不受影响,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美国为能够实现战后“利益均沾”,给日本提供大量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协助其运送军用物资,甚至同意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以瞒天过海,欺骗北洋海军。
虽不能说举国浑噩,但是帝国就像一艘缓慢、笨重的巨轮,没有人能改变它的轨迹。应该说,直到兵困牙山,帝国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准备。其实,种种证据表明,他们只是不愿意接受战争即将爆发的现实而已。不过,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相信,都无法阻挡战争的来临,也无法阻挡战争的惨败。
溃败如山倒
这是一场事实上从日本“明治维新”即已经开始的战争,但直到爆发的前一天,李鸿章才仓促电令牙山驻军“速备战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