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部分 (1 / 5)

、大理。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明帝大修宫室,朗劝止之,转为司徒。”

可见,王朗的飞黄腾达一直离不开曹氏的提携,他也是一直尽心竭力的,人家也是把学问做的很出色,“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於世”(学问做多了,所以打不过孙策,呵呵)。

王朗的学问做的很出色,他的儿子王肃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后来居然成了一代经学大师,谁说三国乱世只有武士和泼皮才能混出名堂?读书人只要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同样可以闻名天下。

王肃很崇拜古文经学家贾逢、马融,于是又深入钻研他们的学说,汲取了古文经学的营养,打下了儒学的基本功后,王肃又涉足了道家学说领域,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点的学术和治国思想。

于是,25岁的王肃(也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年纪啊,看看人家)开始小有名气,再加上他的父亲王朗官运亨通,所以,这位少年学者也开始了飞黄腾达,被任用为散骑黄门侍郎,进入了高层统治集团,开始发力成为一代御用文人经学大师(这两个词并不冲突,在一些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只有和官方苟合,才可以保证自己的言论占据学术垄断地位)。

王肃在学术上做的努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人家是肯定下了一番功夫的,遍注群经啊,还整理了父亲大人的学术笔记,再配上有些基础的道家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海陆空立体乱炖了——不像今天的某些御用经济学砖家或者马屁文人,从几本名著上剽窃了一些词汇,再配上一些他人的研究成果,涂抹一番,出来就感忽悠人。

但是,光有努力还是不够的,儒家的学说可以击败道家乃至其他学说在两汉时期占据统治地位(虽然说一直有阳儒阴法的观点,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笼还是毋庸置疑的),靠的还有统治者的绝对支持,何况,三国乱世,学术上还是以郑玄为带头人的,王肃要想确立自己的位置必须找到这样一个肯扶持他的人。

这就是司马氏。

在曹爽和司马氏对立的过程中,王肃之所以可以抛弃父亲遗留下来的血统,有两点,首先,曹爽最信任的是何晏这样的学者,王肃不仅和他们学术观点相异,而且即便是雷同的话也不会成为带头人,永远要排在何晏等人的后面,所以,王肃注定了不会和曹爽是一个帮派的(政治野心大于学术分歧的因素),甚至还要说何晏他们是弘恭、石显之类的坏蛋,应该卷铺盖滚蛋——学术上谁对谁错是另一回事,反正,感觉王肃的这番话有点酸酸的。

所以,司马氏的介入以及王肃的投怀送抱就显得十分合理了——只不过人家介入的时机很早,显得自己很有前瞻性,早在太和5年,也就是231年的时候,王肃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昭,正式宣告了自己和司马氏的合作(因此,曹爽后来必然要排斥王肃,也是政治因素大于学术因素)。

合作有什么好处吗?

对于王肃来说好处大大的——王肃所注众经,都被列为学官,至此,也就确立了王学的官方学术地位。

自秦帝国以来,国人就疯狂的迷恋上了大一统,不光政治上地域上要大一统,相应的,学术上也要大一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统治者需要一种适合自己的学说作为官方舆论来忽悠老百姓,一些有野心的学者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政者采纳,成为“素王”,于是,导致了一大批犬儒和御用文人的诞生,这批人的诞生更是加速了思想上大一统的进程,最后,导致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春秋战国之后就成为了一种绝唱。

国土之大一统对于人民来说是一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