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招来了一番非议,国会议员们再次投出了反对票,认为曹丕的要求比较过分,这些珍玩超出了礼法限制,所以,我们应该拒绝。
孙权对此嗤之以鼻,不过是一些玩物而已,给出去又不会伤筋动骨,无所谓啊,于是又答应了。
是啊,接受了,进贡了又能怎么样?事实上,即便是曹丕也没有奢望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染指进江东的势力范围,不仅没有染指成功,甚至提出要孙权的儿子进京做人质这个最低限度的要求都没有实现。
曹丕没有得到什么实惠的好处,但是也没有损失什么东西,还过了一把瘾,毕竟有人俯首称臣,他也知道孙权为什么要称臣,反正我是不会出兵帮你作战的。
孙权呢?除了折点面子,上了点贡品之外也没有损失什么,他也没有指望曹丕会伸出援手,只要不添乱就行,而现在,回馈的信息让他很是满意:行,我可以安心对付刘备了。
虽然曹丕完全可以翻脸不认人(事实上后来还真这么干了),可是,还是为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因为就在他低调的俯首称臣的时候,刘备已经大兵压境了。
继荆州偷袭战之后,东吴西蜀不可避免的正面交锋,惨烈厮杀的大决战时刻到来了。
这一战,决定的不仅仅是吴蜀两国的命运,更是让三国又迎来了一个时代走向的拐点。
这就是夷陵之战。
——继官渡之战和赤壁战役之后,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之三。
36—01:宣战,势在必行(1)
日后说起这场战役,不管是蜀蜜,还是蜀黑,都要对刘备的军事决策摇头叹息一番。
然后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如果不贸然发动这场战役的话就好了。
其实这不是大家事后诸葛,即便是在当时,也是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的,包括忧心忡忡的内部人士、旁观中立的看客以及一肚子九转大肠的敌对阵营分子。
首先来看看忧心忡忡的内部人士吧。
最有名的反对派人士是赵云。
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只要我们先摆平曹魏,孙权自然会归顺我们,眼下,曹操虽然已经死了,可是,曹丕篡汉,所以,我们应该趁着大汉民心未失,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到时候关中义士必会裹粮策马以应王师,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不共戴天的曹魏放在一边先和孙权交手,此战一开必会陷入胶着状态,到时候局势可就不妙了。
赵云是坚定的和刘备“作对”,理由就是刘备不应该把私人恩怨放在国家利益至上,为了荆州而和孙权开火。
因为最后刘备失败了,所以,赵云成了有识之士。
但是,就算赵云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可并不代表他的这番言论就是很正确很有价值的,其实,相比于刘备的举动,赵云的这番计划,看似深谋远虑,实则毫无可行性。
首先,刘备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报仇才发动这么一场大战役。
证明刘备并非一时冲动的是时间。
关羽败亡和荆州沦陷发生于219年12月,夷陵之战真正开始于221年7月,差不多两年了。
在这两年里,刘备完成了称帝这样的头等大事:221年4月称帝,5月册封吴氏和刘禅,6月册封刘永和刘理,而后,7月出兵。
什么叫冲动?不慌不忙的运作了两年,顺便完成了当皇帝等一系列大事才出兵就叫冲动?
分明是深思熟虑啊。
即便是有仇恨,也是在这个时候退居二线,情感已经被理智取代了。
其次,来看看赵云计划中的漏洞吧——很多的漏洞。
首先,赵云的战略构想立足于道义。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