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1 / 5)

还有一些是汉奸叛徒,不提也罢。

更多的人是选择了斗争。

不管是出于不满正义消亡而抗争的公心,还是不满自己没有得到应得到的权力、地位和尊重的私心,他们都选择了和黑暗势力对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满门抄斩。

我们要说他们是好样的。

只是,看看他们的抗争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屡败屡战的高风亮节实在是暴露了大汉朝教育体制的第三个失败之处,中国历史上精英知识分子最喜欢结成党派和恶势力作斗争的是东汉和明朝,但是,败得最为惨烈的也是这两个团体,这不是偶然现象。

前面两个是理论建设的盲点、篡改游戏规则导致产品和现实不兼容。

这一回是教学方法和教材本身的残缺和不足。

01—18:教育体制的失败(4)

教材本身的主要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以儒家的经典理论,什么仁义道德啊之类的作为范文,广为传颂。

出发点也是很简单:这些都是好东西,让小孩子们从小就被填鸭式灌输有利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世界观的形成。

可是,教材的健康内容和万恶的社会现象比起来就显得陈腐不堪了。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致命缺陷,他把一切都设定的很美好,想把每个人都往圣人的标准塑造。

可惜,圣人是不存在,包括孔孟,都不是圣人,尘世中的都是俗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儒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然的话,孔子也不会处处碰壁,孟子也不会黯然退隐。

一本自相矛盾的教材和一个陈腐的教学方法,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东汉中后期以降那些斗志高昂的清流人士已经做出了良好的表态:慷慨激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党锢事件固然是勇气可嘉,我们要佩服这些骨头很硬的读书人,可是,从成败来讲,基本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些自诩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他们所鄙视的不学无术的外戚和宦官的时候可以说是鸡蛋碰石头,输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这些恶人掌握着无边的权力,而读书人只不过是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这一关键原因之外,清流们单纯的怀着一腔热血去简单粗暴的对抗王权的幼稚思路本身更应该值得反省。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课本上只是讲授了道德仁义以及舍生取义而已,怎么成功却丝毫没有涉及。

这就是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一如今天,大学遍地开花,可是人才依旧紧缺,我们盛产考试精英和文凭骄子,唯独缺少实用型人才,因为这种人才要么被排除在门外,要么被扼杀掉了。

东汉末年的三好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的也是这个尴尬的现实。

好在,太多的流血和牺牲之后,一部分开窍了,他们明白了真正阻挠成功的是什么了,就是他们要誓死保护的王权,因为他们要打倒的都是王权所产生的副产品。

所以,聪明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寻求和其中的相对干净的一部分权力媾和,然后打倒最大的恶势力——好比一个很肮脏的人,每一次出门都从一堆脏衣服里面找出相对干净的一件。

清流们的选择是——外戚。

要先打倒的就是宦官这个垃圾中的垃圾。

这是改变自己作战方略,寻求胜利的底线,因为他们觉得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可以改造好的。

只是可惜,思路的转变倒是不错,技术却没有得到提升。

以太傅陈藩为首的清流和外戚窦家的合作就是这方面的尝试,斗争过程依旧是直来直去,简单的长传冲吊。

结果招来了更惨痛的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