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了一个大圈,庞统还是和诸葛亮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算是殊途同归吧,而这,只是庞统和诸葛亮暗战的开始,好戏还在后面呢,与刘备的零距离接触让庞统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天赐良机,一个让自己迅速超过诸葛亮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只是从刘备那次阐述自己为何冒险去会晤孙权的谈话中发现的,那可以说是诸葛亮的死穴。
24—12:道不同,不相谋(1)
刘备是怎么说自己的冒险行动呢?
第一,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冒险的,并非是万全之策,诸葛亮们的苦谏很有道理,自己就是在赌一把,赌孙权的防御重点在北方的曹操,不是自己,而自己又是他唯一得力的同盟;
第二,这才是刘备想重点说明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十分冒险为什么还要去?
“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
刘备想说的就是这句话,不仅仅是要对庞统说,还是要告诉所有的下属,自己不是傻子,而诸葛亮就是第一听众。
但是,很遗憾,诸葛亮还是在坚持自己的主见,那就是过于危险,最好还是不去,可以说诸葛亮不开窍,也可以说他过于忠心而胆敢说实话,总之,就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虽说刘备还是去了。
刘备的牢骚既是证明了诸葛亮的忠心,也说明了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只会选择他所认同的政见,而不会因为那个人是不是最亲近的人,只要他认为对,那就可以排斥掉诸葛亮的政见,而采纳别人的,这个人可以是小小的殷观也可以是他庞统。
而且,庞统通过这番话还感觉到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并非是铁板一块,有点隔阂,按理来说聪明的诸葛亮不应该犯这种错误的,不过无所谓了,他怎么做是他的事情,至少这个破绽可以被自己拿来利用一下,只要自己的意见更多的被刘备认可,那么就可以顶掉诸葛亮,时间一长,地位和话语权自然可以转移到了自己手中,卧龙?哼哼,一边卧着去吧,接下来的表演时间是我凤雏的了!
以上一段心理分析完全是我自己的猜测,结合一些史实自己做出的猜测,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既然有人敢大胆妄言刘备故意要借孙权的手干掉自己讨厌的关羽,那么我这里拿诸葛亮和庞统说事可就一点也不过分了。
支撑我的假设论据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庞统发迹的诡异,前面已经说过了,为什么不是近水楼台的诸葛亮先写信而是千里之外的鲁肃?真要不知道的话为什么又要补上一封信?这更证明了诸葛亮对于庞统的崛起有一种危机感,就像当初关羽张飞不喜欢他和刘备走的太近一样,现在,轮到他身上了。
其次,很多年以后,刘备败了,诸葛亮为此很伤感的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一定会劝阻主公的,而即使劝阻不了也一定不会输得这么惨。
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假设的不是庞统而是法正?事实上刘备对这两位的早逝都是十分痛惜的,诸葛亮的比喻和假设没有都选择而是取舍掉了法正,个中的潜意识十分的耐人琢磨。
以上两点似乎是把矛头对准了诸葛亮,在贬低这位后来的大神的嫉贤妒能,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诸葛亮在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帮助庞统什么,但是也没有使坏,他很好的克制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所能够释放的破坏力,庞统不管是低谷阶段还是青云直上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都只有一个——沉默。
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古人,或者是把那些牛逼人士粉饰的神灵一般,诸葛亮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派系,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点嫉妒心,看到别人的风光盖过自己都会有点不舒服的,这很正常,再说了,庞统不还是起来了嘛,年轻人犯错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