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十五岁)
初中毕业;
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十七岁至十八岁)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十八岁)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十九岁)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二十三岁)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EarlyPoemsofHoelderlin。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二十四岁)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岁)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三十岁)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KonjugationdesfinitenVerbumsindenGathasdesMahavastu。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三十五岁)
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1951年(四十岁)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四十三岁)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四十四岁)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岁)
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a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