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停止运动了呢?想了半天,才想到,是离开学校以后。在学校,我与很多同龄人在一起,我们天天运动,尤其是喜欢对抗性运动,那是一种交流,不需要语言,一次传球成功都能叫人高兴半天,事后也会说起。离开学校后,这种交流便消失了,再没有球队,再没有对抗性的运动了——我成了大人,努力避免一切对抗,连象征性的对抗也没有,没有团队,也没有竞争,更没有胜负,没有了失败后的沮丧,当然,也就消除了成功后的高兴;我只是在“行行行”“好好好”当中度过每一天,为的避免痛苦,心安理得。唉,当个大人是多么孤独啊,对于大人,是没有什么真正的胜利可言的,人生已被客观地看成一种过程,有点麻木,有点冷漠,有点烦,很难真正地高兴起来,想想这一点真可悲。
晚上看了一小时电视新闻,在房间里待了一会儿,无聊间试一双篮球鞋。这鞋买了四年多,一次都没穿过,那是我逛商场时随手儿买了一个篮球,一双篮球鞋,因为我家不远处刚开了一个新的收费篮球场,买的时候想一个人去投投篮,好笑的是,也就是在买的时候想了一下,睡一觉以后就全忘了。现在那篮球还放在我的阳台上,估计早该被灰尘压没气儿了吧。
把鞋穿上,我决定下楼走走,现在是每走一步都恨不得叫一声,但我仍走到楼下,接着,一狠心,试着跑了两步,浑身钻心地疼。我一咬牙,疼死我算了,于是真的跑了起来,一直跑到跑不动为止,最后停坐在马路边上,缓了一个小时。往回走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疯狂的想法:坚持下去,每一天都坚持下去,直到像年轻时那样,可控制自己身体为止,而不是像现在,把事情分成累的和不累的。我这么想,如果这一次来厦门,我锻炼身体成功了,也许眼前的世界就会不一样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羡慕、忌妒、爱
12月2日。
读完一本小册子,名为《羡慕与忌妒》,瑞士维雷娜·卡斯特著。这本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讲了羡慕与忌妒,有几点很有意思。
一、自爱主要是通过自我接受来实现。自我接受是指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但还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发展的人。
二、羡慕者指望着被羡慕者心甘情愿被他们役使,他们确信他们有这个权力。我们常听说学校里的优等生让其他同学抄作业——他们认为这样能缓和劣等生的羡慕,但其实做不到,最多只能暂实做到,因为优等生的这个姿态正说明了他们有东西可付出。
有关忌妒,书里使用一些词语:占有性,独占意识,缺乏自我价值感,缺乏爱的能力。
对策当然是一些反义词。
关于爱,书里引用了一些弗洛姆的观点。
弗洛姆认为爱有两种形式:存在式的爱和占有式的爱。
“存在式”是指创造性活动,其中自体活度与理解力两者缺一不可,这两点意味着,关心某人或某物,不仅指对人的爱,也指对物和思想的爱,意思是,对某人或某物做彻底的研究和全的肯定,并对之产生喜好之情。爱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棵树或一种思想。总而言之,存在式的爱指的就是“赋予对象生命,增强对象的活力”。爱在弗洛姆那里是一个成长过程,被爱人和爱的人都可以不断成长发展。
我认为这种观点很开放,也很动人,它的风险是,如果通过你的付出,你的对象活力增强了,他(她)改爱了别人,那么你便会失去那对象。相信很多人都不愿这样,但这想法的确很了不起,我认为这风险值得一冒,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即使你失去了你的爱人,那么你也获得了成功。因为他(她)增强了活力,你的付出便成为对方幸福必不可少的元素。
“存在式”并不能减少我们的分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