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3 / 5)

品的心理渴求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升高。就可卡因而言,戒毒后第一天对毒品的心理渴求最低,然后逐渐上升,直到半年之后才开始下降,但仍比第一天高。一只老鼠的平均寿命约2年半,戒毒后对毒品的强烈渴求可以维持至少半年,等比例放到人身上,这种心理渴求的潜伏期可能会超过14年。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复吸有关的神经回路与已知的记忆存储相关回路有很多相似之处,被牵扯进来的脑区越来越多,事情变得愈加复杂。幸而,科学家们也开始抓住了几丝主线。

故事的另一面

老鼠和毒品的故事并非只有一条主线,英属哥伦比亚Simon Fraser大学心理系教授Bruce Alexander带领的一个团队,正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鼠类或人类与毒品的纠缠。

Alexander等人属于跟上述同行完全不同的一种研究者,这群人认为单纯地去寻找一粒治疗毒瘾的药丸,事实上掩饰了整件事情的真相——我们如此容易便掉入陷阱,是因为我们过着孤独、不幸福的生活。

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业界都热衷于将老鼠们放在一个单独的小笼子里,观察它们如何热衷于毒品,甚至不惜放弃食物与水,最终饥渴而亡。上述现象又被宣传至人尽皆知:毒品具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致瘾性。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致瘾是毒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的固有特性吗?

前人已经进行过的大量重复实验之中,老鼠们无一例外都会陷入毒瘾,然后一次次复吸。于是Alexander和他的合作者们提出了大胆假设:老鼠们的生活极度糟糕,它们孤独、压抑且生活无趣,所以才投入了诱惑的怀抱。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断,Alexander在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实验鼠的天堂——“鼠园”。这个方圆200平方英尺(18平方米)的居住区里有罐头瓶子可供戏耍,绘着漂亮的溪流和草地,并有大量的小房间供鼠类们进行约会、婚嫁等社会活动。

16只幸运的大鼠被Alexander选中,“扑通”一声丢入园中,开始了它们的幸福生活。在那里,有两种饮料供选:水或是掺了吗啡的甜鸡尾酒。Alexander给对照组的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鼠们也提供了同样的饮料备选。结果如何呢?真实的天伦之乐显然超过了吗啡的人工*,那些鼠园里的老鼠们对吗啡溶液几乎不怎么碰,而对照组中孤独、沮丧的老鼠们则很快接受了自己借毒消愁的命运,这些形单影只的家伙喝下的吗啡鸡尾酒足足有鼠园里那帮幸运儿的12倍!

由此Alexander一语道破天机:除非人类也能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真人版的伊甸园里,才有可能根除任何形式的成瘾。而传统的药物依赖性研究学者们,虽然很不喜欢Alexander关于寻找戒瘾药是无用功的断言,却也赞同“生活环境很关键”的结论。药物依赖性研究人员最后达成共识的观点,家长们也许该好好听一听:一个积极、良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是一个人抵抗“成瘾”的强有力的保护伞。

纵欢时刻

姬十三

隔了好些天,一个朋友将MSN昵称改成“力挺窦唯”,我才后知后觉地了解到砸车事件的来龙去脉。坚忍的品性固然是在复杂社会里保全自己的良方,偶尔的血性迸发却弥足珍贵,令人心头热。

贡献一条之后不久的动物新闻。2006年5月17日这天,一头懵懂的野猪溜进陕西一所法院,悄然酣睡在后院过道。被工作人员发现之后,野猪大发脾气,不肯乖乖离去,颇是闹了一阵,最后被闻讯而至的武警同志乱枪击毙,付出鲜血的代价。

比起一本正经的人类,动物虽然更彪悍、野性十足,但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同样也表现得颇为隐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