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2 / 5)

获归案,却被当成氢气(H2)一直烧了近25年,原因是发现它的那位法国化学家犯了我中学时常犯的错误——仅凭燃烧时呈现蓝色火苗便错将CO当H2。1800年英国人正式扒出CO“阶级成分”为C与O。半个世纪又是转瞬一挥间,CO毒性被彻底揭露,为此一条无名的英雄小犬献出了宝贵生命,它的血液随生命终结绽放出绚丽的特征性“樱桃粉色”,这是专门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惨遭CO绑架变成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的结果。

人体中CO由血红素(Heme)降解产生,含量极低却行使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职能。

正常大气中约占0�00001%,即使在其主要来源的火山气体中也只占0�01%—2%。

2004年CO接受正规劳动改造,获美国食品安全局许可摇身变做食品密封保鲜业之“第一气体”。同1846年牺牲的实验小犬一样,肉食中的肌红蛋白也由于捕获CO而永葆粉红欲滴,并免遭与O2结合再被氧化为褐色的厄运。

————以下内容未成年人须有家长陪同观赏—————

如同氰化物、砒霜等历史悠久的毒药,CO也曾是人们自杀首选。在汽车尾气净化器面世之前,摩托车排气中1/4为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O,只需趴在排气管道口即可施行自杀。现代净化器去除了尾气中99%的CO,传统自杀方法即难度加大,几近失传。

——————————警告终止———————————

CO作案过程回放

2008年7月26日晚八时许,就在松鼠们聚精会神钻研烤鱼蛋白如何变性时,凶犯CO已于无色无臭间弥漫于空气之中,并潜入各位松鼠的中央神经系统和血液。松鼠体内越来越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CO傍上了。

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一车能抓4颗氧,就顺着血流将不易溶于水的O2分子抓到身体各处去干活。但是CO却比O2容易抓240倍,跳上车就挤了O2的位置。更过分的是,CO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O2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肌红蛋白(Myoglobin)被CO纠缠的原理与血红蛋白大致相同,后果是心输出量减少并造成脑缺血,松鼠们的大脑缺氧加剧了。它们开始头痛、恶心、气短、心跳加速……根据作案时间和松鼠病情可推断现场CO浓度大致为0�01%—0�04%。庆幸的是受害松鼠中毒记录中并未查到任何昏迷迹象(通常,严重后遗症只伴随昏迷而产生),否则智力受损,还需烦劳众读者给松鼠科普。

当晚甚至第二天早晨,松鼠中还有零星的头痛报道。这是由于叫CO下车(车: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实在太难了,需要许许多多清新空气逐渐把小抓车从CO手里抢出来。有的时候肌红蛋白慢慢放出CO,会被血红蛋白再傻乎乎地半路劫走,于是更加延长了身体恢复的时间。

中毒小贴士:要达到7�26事件中松鼠中毒同样标准有多种途径:可降低CO浓度并延长暴露时间;或将CO浓度加大,则短时间即可生效。

不给CO作案以可乘之机

CO是有犯案前科的。1921年的《美国眼科杂志》记载了这样一桩“鬼屋事件”,夫妇俩搬入新居,却开始频频头疼恶心,并听到奇怪的脚步声、夜里看到神秘黑影。可怕的是,这幢私宅的前主人也曾有如此的“闹鬼”体验。科学是伟大的,那是一个人们开始质疑鬼魂的年代:原来,壁炉破损,该走烟囱的毒气全部灌在了屋里——鬼屋竟是CO屋。

然而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美国每年仍有约4万人因CO中毒而就医,其中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