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 第8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部分 (2 / 4)

东又谈了两个小时。

当时对芦荻来说,古典诗词、先秦散文均可对付,毛点到哪里她背到哪里。但《二十四史》就越出了她的专业范围,碰到生僻古字不认识,就停住了,这时毛就催她“念啊,念下去啊。”芦荻只好如实相告,不认识字,要查字典。毛立即随口说出那个字,并大笑不已。芦荻窘迫之中万分惊讶。(43)

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20)

有这种惊讶的远不止芦荻一人。1975年7月21日,广安门医院眼科大夫唐由之为毛作了左眼白内障手术两小时后,唐轻轻走进毛卧室,毛听到脚步声问是谁,###说是唐由之大夫。毛便不禁吟道: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随后问道,“乃父是读书人吧?”并要来铅笔和便笺,摸索着将这首诗写在了六张纸上,并签名送给唐作纪念。(44)

我想问问,今天,我们包括北大在内的中文系年轻的高材生们,有没有几个人敢站起来说,《诗经》、《离骚》、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我随便背,有没有?我表示怀疑。

3、举3个例子,证明毛泽东创作态度之严谨。一是慎言。1959年9月7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称,“诗两首(七律·《到韶山》《登庐山》),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45)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又致信陈毅称,“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擅七律,董老擅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46)充分表明了谦虚谨慎的大家风范。

二是慎作。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颇有感慨,酝酿新作。其间,邓颖超陪同毛泽东接见外国妇女代表团,悄悄向毛索诗,说你上了井冈山,必有大作。4个月之后,即1965年9月25日,毛泽东抄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送邓颖超一阅,并附言道:“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47)附言中说,“你压迫我写诗”,即指邓颖超的索句,因此熬了几个夜,写出初稿,又改了几个月,仍不满意,但还是送给邓颖超们征求意见。因为当时在党内高层,对毛的诗词是先睹为快。但毛却从不苟作,慎之又慎。

三是慎改。前面我谈了最典型的《贺新郎·别友》,改了五十年,此处不赘。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1962年12月26日,过69岁生日的毛泽东针对国际反华大合唱写下《七律·冬云》,中有“高天滚滚寒流泄”、“热肤挥雨洒江天”之句,反复推敲之后,最终改定为“高天滚滚寒流急”、“热风吹雨洒江天”。1963年1月8日,写下《满江红·和郭沫若》,原稿中有句云,“欲学鲲鹏无大翼,蚍蜉撼树谈何易”;“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千万事,从来急。”反复推敲之后,最终改定为“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多少事,从来急”。此中例子不胜枚举。而且毛泽东还喜欢将新作就教于各方高人。如前面所说两首七律,毛泽东就曾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同一封信中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视为至要。”13日又给胡乔木一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