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前人智慧,这范围就广了。其中就包括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乌桓人长期的斗争。因而,公孙续就知道这样的游击战术。当然,公孙续所知道的,与十六字方针是有差异的。也可以说,公孙续知道的是十六字方针的初级阶段。
有人说现代人凭着这十六字方针穿越到古代就可以天下无敌,那是痴人说梦了。
……
袁军不追了。公孙续继续往前跑了一截,然后就发现了。于是,公孙续一声令下,近五百轻骑兜了个圈子,就冲向了袁军。
三国小说里面的游牧民族骑兵出场的时候,往往都描写了他们的骑射。似乎骑在马上射箭,是他们的独门看家本领。实际上当然不是。这只需要从反方向想一下就能知道。假设骑射真的就是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那公孙瓒的骑兵又怎么打得过呢?实际上,公孙瓒不仅打得过,而且还总是占据上风的。
不用说,公孙续带领的这些骑兵是具备骑射的本领的。
他们的人数还不到五百,他们当然不可能冲到八千人里面去。一旦陷入那八千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他们就动弹不得,只能束手待毙。因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围着袁军的外围奔跑,并以骑射的方式,攻击袁军,为刚刚才死去的三百多名兄弟报仇。
以逸待劳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瞧瞧,抢先到达战场的真的就“逸”吗?袁绍的军队就是抢先到达战场的,但他们却已经累了。公孙续的轻骑是滞后到达战场的,而他们则体力充沛。
有人将“骑射”二字改为“奔射”,指的是借助战马前行之势而射出。想来倒是有一点点道理,但是却不充分。那是因为骑射通常都不会往战马奔行的正前方射出,一般都射向侧面。公孙续他们现在就是。
第二卷 第253章 对峙对耗
第253章 对峙对耗
袁军八千伏兵当然比骑兵密集。却又由于刚刚经过了奔跑,也不是十分的密集,因而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公孙续带领骑兵就过去了,斜斜地抄向了袁军的侧面。本来,照理说,当公孙续的骑兵能够以弓箭射到袁军的时候,袁军也同样能够以弓箭射到公孙续的骑兵。但是,袁军已经疲惫了,袁军的弓手已经开不了满弓了,袁军弓箭的射程就差了那么一截。再加上,袁军的速度为零,而公孙续的骑兵则有速度。前面已经说过,有速度能够增强防御力,能够使垂直于身体的射来箭矢变成斜向。因而,公孙续率骑兵奔行于袁军之旁进行骑射的行动,实际上变成一种单方向的屠杀。
被屠杀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公孙续的骑兵不多的缘故。骑兵不到五百,一轮箭雨也同样不到五百。袁军的站位又有点稀疏,命中的也就两百左右。而这两百当中,又有很多箭矢没有射中要害。因而,实际的效果是,一轮箭雨下去。也就射翻几十个袁兵。
几十个袁兵,相对于八千人的整体而言,还不到百分之一。也可以说是癣疥之患,不伤大雅。但是,由于公孙续骑兵跑动的威势,再由于不能还手的屈辱,使得袁军的士气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
公孙续在前面领跑,他自己倒没有射多少箭矢。因为他是这支骑兵的将领,所以,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骑射。他双目炯炯,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形以及袁军的动向。他要做到的是,避免被袁军围住。
前面就有个小山坡。这也是大郭山的余脉。大山的余脉经常是这样,绵延不绝。在这里,前面一段已经是绝对的冀中平原了,山脉好像已经消失了。但突然,就又隆起一个大土包。这样的小山包,骑兵一去,必须会减速。而袁军又太多,很可能就会被袁军围住。
公孙续远远地,就绕开了那个小山包。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