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1 / 4)

玉,因此才能不问外事,专心读书,积累精湛的学问。这样一来,其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罗氏的羁绊,与逊帝溥仪生出瓜葛,因而难以自脱。顾颉刚的结论是:“倘使中国早有了研究学问的机关,凡是有志研究的人到里边去,可以恣意满足他的知识欲,而又无衣食之忧,那么静安先生何必去靠罗氏,更何必因靠罗氏之故而成为遗老?”顾颉刚还谈到王国维的辫子,认为“这是他不肯自居于民众,故意立异,装腔作势,以鸣其高傲,以维持其士大夫阶级的尊严的确据”。在文章结尾,顾颉刚高呼口号:“国家没有专门研究学问的机关害死了王国维!”“士大夫阶级的架子害死了王国维!”

自沉之谜(4)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刘雨的王国维受梁启超排挤说,商承祚的衅由中冓说,都是后起的。前者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梁启超自身为天纵之才,他心理健康,没有嫉妒天才的毛病,决不是作伪欺世的小人。吴其昌(清华国学院首届高材生)在《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的演讲稿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时任公先生在野,从事学术工作,执教于南开、东南两大学。清华研究院院务本是请梁任公先生主持的。梁先生虽应约前来,同时却深自谦抑,向校方推荐先生(引者按:指王国维)为首席导师,自愿退居先生之后。”王国维潜心治学,不愿受俗务牵累,院务遂由吴宓教授主持。梁启超衷心佩服王国维的学问,每遇不易解答的疑难,他总是对弟子说:“可问王先生。”王国维遽然谢世后,梁启超即前往外交部(清华学校当时属外交部管辖)为王家争取抚恤金。此后,他还带学生去墓地追思,扶病撰写《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序》,对王国维的学问推崇备至:“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先生没齿仅五十有一耳,精力尚弥满,兴味飙发曾不减少年时,使更假以十年或二十年,其所以靖献于学者云胡可量?一朝嫉俗,自湛于渊,实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上不可恢复之损失,岂直我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同学失所宗仰而已!”这已充分说明,梁启超与王国维之间没有任何嫌隙。至于商承祚的衅由中冓说,倒是有些线索可寻,据陈鸿祥的《王国维年谱》透露:王国维的续弦潘夫人是原配莫夫人的姨侄女(姊姊的女儿),姑侄同嫁一夫在旧社会也属乱伦,固为禁忌。王国维的续娶乃是依从了莫夫人临终的遗言,他与年轻的潘夫人结缡后,伉俪情深。但他的儿辈很难做人,昔日的表姐摇身一变成了继母,不仅感情上不服帖,就是称呼上也难办。潘夫人耳根软,容易受仆媪挑拨,长子王潜明的娇妻罗孝纯与婆婆处不好关系,即在情理之中。商承祚撰文暗示,正是婆媳不和,导致罗振玉携女大归,罗、王友情一朝破裂,成为王国维自杀的导火索。

性格因素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性格,性格即命运。王国维幼女王东明在《先父王公国维自沉前后》一文中写道:“先父生性内向耿介,待人诚信不贰,甚至被人利用,亦不置疑。在他眼中,似乎没有坏人。因此对朋友,对初入仕途所事奉的长官和元首,一经投入,终生不渝。”王国维深沉质朴,性情“于冷静之中固有热烈”,凡事以不违心为基本原则,费行简在《观堂先生别传》中赞叹道:“心所不以为是者,欲求其一领颔许可而不可得。”王国维自视甚高,但他对时事不轻置可否,对时人不轻加毁誉,平日拙于交游,终日不出户,相对无一言,而意气相感,自觉亲切。他与人交流,多采用书信方式,笔端意气洋洋,又颇似性情中人。王国维在1898年6月18日致许家惺的信中说:“大抵‘合群’二字,为天下第一难事。”由于他平时很少展露笑颜,又不大开口讲话,给外人的印象便是严肃冷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性格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