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父丧家居,许多学子从二三百里外前来问学 ,可谓盛况空前!……
顾宪成走进客厅,向申时行行了师生之礼。落座后;便开门见山提到魏李二人遭贬之事。他侃侃而谈,说魏李二人都是直言之士,是社稷的忠臣,朝廷若能宽容二人,便是开了一个咨询善道、采纳雅言的好风气,不然,便是堵塞忠谏之路!……申时行听出顾在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晓得他是希望自己出面力争,他沉思片刻,似有难言之隐,只是淡淡说了一句 :“有张老先生(张四维)主裁,下官不好讲话啊!”顾宪城见座师面露为难之色,也不好再三勉强。
申时行一面请顾用茶,一面换上一付忧虑的神色,他皱着眉,向顾宪成谈起二十岁皇上的宫闱之事:皇上大婚仅四载,却对王皇后感情日渐淡薄,至今皇后不育;不久前皇上私幸慈宁宫李太后的王宫女,如今王宫女已有了身孕;皇上还仿照先朝世宗皇帝的先例,大张旗鼓地选册九嫔;眼下皇上最宠爱得是聪明乖巧的郑妃!……顾宪成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申送出客厅,嘴里说了句安慰的话:“泾阳(顾的大号),莫急,等等机会 !”
不久魏李复官的事儿有了转机,张四维丧父,回家去守孝, 申时行被皇上任命为临时执政,顾宪成抓住这个机会,又一次去了申府,垦请老师设法。申时行碍于情面,终于下令将魏允贞调往南京吏部,将李三才调往南京礼部,他俩的新官职与二人贬前的官阶相比,算是平级调动了。
二
自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虎踞龙盘的南京便被钦命为“留都” ,并在此设置了与京城大致相同的中央政府机构,除内阁外 ,六部九卿科道一应俱全, 形成了罕见的两京制度。“留都”管辖的范围不大,只局限在南京城、应天府、南直隶几处。不言而喻,留都所设官位,多属闲职,而官员从京城调去南京,也多少含有贬谪的意味。
令执政者始料未及得是,这留都反倒成了藏龙卧虎的世外桃源。以原吏科给事中邹元标为例。明初在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一职,办公地点就在午门前东西两侧的平房内,他们辅助皇上处理奏章,稽查六部的违误。六科给事中地位极重,由内阁拟写、司礼监批红而形成的御旨,也必须由六科给事中签署,方能颁行。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御史合称科道,统称言官,同有建言与进谏之责。万历十一年慈宁宫发生大火,时任吏科给事中的邹元标,上疏皇上应 “修省” ,提出“开言路”“放宫女 ”“节财用”等六件事,皇上恼了,要对邹行廷杖,邹让妻子准备了衣物和白蜡药,说:“六年前我挨廷杖,筋骨虽受过伤,但精神还健旺,再挨他五六十杖还挺的住!”当时 ,接替张四维任首辅的申时行,本是邹元标的座师,因在此前,邹曾上疏弹劾过申的亲家礼部尚书徐学谟,导致徐丢官,于是申一气之下,在写旨时便将邹谪为南京刑部照墨,去主管文书照刷卷宗。在申看来免了邹的一顿廷杖,这已经是很照顾他了。……
邹元标重操守,他的家乡江西吉水,曾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这样的先辈,他们的忠节大义,一直令邹引以为豪,这一次遭贬,对他来说算是第二次了,上一次六年前因声讨张居正不奔父丧,而遭廷杖八十,被贬贵州六年,艰辛备尝, 但他处之泰然,专心钻研王阳明的“心学” ,致使学业大进。在贵州都匀,邹曾朝夕给学子们讲学,都匀县令曾为邹修了鹤楼,令邹居住。闲暇时,邹游历了龙山、盘谷,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万里而来的戍客。……
邹元标本次被谪,惹恼了他的一位老乡汤显祖,汤比邹大一岁,刚任礼部观政。汤虽与邹素昧平生,却耳闻了邹的刚劲不屈,心中十分钦佩,便写信给申时行之子、自己的同学申用懋,指出申相国此举实属不当,并请申用懋“劝父” 。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