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并且,远在清末就由23岁的鲁讯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
到了二十世纪,地质学又有长足进步,再描写如此巨大的“地空”、“地中海”,似乎更不太可信了。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用特殊工具进行地下探险的故事。
1988年,前苏联科幻大腕布雷切夫出版了一部发行量极大的科幻小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入地艇》。在小说中,生物学家加罗利德专门研究洞穴蚯蚓,痴迷成狂。一次,他深入地下采集标本,再没有音讯。二十年后,他的弟弟伊凡诺维奇却收到兄长一封用金箔刻成的书信,说自己仍然活着,但被困在地下。
伊凡诺维奇思兄心切,研制了入地艇。这是一种可以在地下岩石中航行的工具。它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是强化陶瓷制造的艇身,本身就是一个巨型钻头,外表还刻有螺旋线。入地艇运行起来后,外层旋转不停钻入岩石。而内层则是静止的,人员乘坐在里面进行操作。
伊凡诺维奇患有贪食症。费尽心力造好入地艇后,自己却胖得无法进入舱室,只好请阿丽萨和巴什卡两个十几岁的瘦小孩子进到里面,驾驶入地艇寻找兄长。入地艇钻入岩层后,居然发现了复杂而宽阔的洞穴体系,里面还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地衣是植物,低等动物食用地衣,再被高等动物食用。在这个食物链最上面是几种人科动物。其中有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一万多年前他们被人类的祖先赶入地穴,由于忘记了出路,便在地下繁衍起来,成为地下民族。还有矮人、特罗利巨人等种族。
原来,二十年前加罗利德深入地下后,被有毒蜈蚣咬伤,导致人格分裂,在“科学家”和“暴君”两种人格间变换不停。他凭着自己的知识统治了所有地下种族,建立起以他为君主的统治。同时又大量收集蜈蚣、蚯蚓等地下动物标本,满足科学家的探索欲。阿丽萨和巴什卡闯入这个地下王国后,分别与加罗利德的两种人格较量,最终制服了暴君加罗利德,将恢复为科学家的加罗利德用入地艇送回地面。
《入地艇》中的入地艇,只是自带动力的金属钻头。由于会带来严重磨损,靠这种“简陋”设备穿行于岩层似乎不大可能走得很远。科幻作家们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工具,一般统称为“地行器”。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过哀婉动人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便以地行器和地层旅行为题材。
小说里的地行器名叫“落日号”,由致密的中子材料制造,不惧高温高压。地行器前端有烧熔发动机,可以烧熔迎面遇到的一切物质,后面有推进发动机,推动飞船朝任意方向自由潜行。烧熔发动机、后部推进发动机、加上耐超高温超高压的船壳,便是许多类似题材科幻作品里地行器的“标准配置”。
“落日一号”到“落日五号”都按计划进行了地层考查,最深处不超过海平面下3100公里。“落日六号”却出了事故。它在航行中突然遇到地幔中的一条裂缝,熔融状态的铁镍地核在这里向上延伸一千公里。突然变化的温度和压力使烧熔发动机与主体脱离,仅凭后面的推进发动机,“落日六号”无法动弹。不过,虽然铁镍地核十分致密,但和制造飞船的中子材料相比,就象水一样稀薄。“落日六号”向地心沉去,最终沉入地心,受重力作用永远固定在那里。两名船员死去,仅剩下“她”通过无所不穿的中微子通讯工具和地面保持联系。
这篇小说里最为奇特的一笔,是描写“落日号”在地心位置上遇到的奇景:虽然物体离地心越近,受到的重力越大。但在地心位置上竟然是失重环境,和太空中一样。以致于“我”通过传感器,看到“她”身边漂浮在船舱中的笔时,误以为“她”在太空中的某条飞船上工作。
如果大家想从银幕上看到“地行器”的雄姿,可以去看不久前上演的美国科幻片《地心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