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科幻电影,有这样两类角色最值得关注。一是银幕上的科学家。理论上讲,现实题材的电影都试图反映现实,那么,科学家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职业群体,当然也应该大量出现在现实题材电影里。但实际上,除了《李四光》、《詹天佑》、《美丽心灵》等廖廖几部片子外,“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表现科学工作者。所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形象更多是出现在科幻电影里。于是,演好银幕上的科学家,不仅是制作优势科幻电影的需要,更给整个电影表演理论提供了经验。
其次是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怎么演好不是人的“人”,这种挑战或者出现在魔幻电影里,或者出现在科幻电影里。所以,只重要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电影理论界对此不重视,甚至干脆视而不见,也是很能够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重视。除此之外,科幻片里还有其它一些出色的表演实例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第一节:银幕上的科学家
科学家可能是电影演员最难演好的角色。演员总体来说是一个靠容貌和形体取胜的工作。近年来虽然流行“丑星”、“普通人”,其实不过是反用这个规律而已。而且,在实践领域里,学院派演员往往不及艺校培训班出身的“野路子”。演员总体所受的文化教育通常偏少,
所以说,单从职业上讲,影视演员与职业科学家可谓天差地别的两种行业。但是,难以想象在科幻片中,没有出色的科学家角色。许多人在提到中国科幻电影制作之难时,都只强调了中国电影界在投资与技术的劣势。但是,如果这两方面都解决了,制片和导演准备让谁去出演片中的科学工作者呢?帅哥靓妹们吗?
在本节里,笔者通过几个出色的科学家形象,分析一下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的特点。
一、玛丽博士
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科幻片中的科学家,可能要算伊丽莎白玛丽博士,《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女主角。由于电视剧情节丰富,擅长表现人物,于是,她身穿白大衣的形象,留在了一代电视观众的脑海里。在玛丽博士身上,也极好地体现了科学家角色的特点。科学的原始动力就是好奇心。而在银幕或者荧屏上,演员必须表演出表现好奇心。当玛丽博士观察仪器时,久久地凝视、眉头紧锁,时而惊讶,时而迷茫。
这些动作无疑属于真正的科学家。事实上,观众可能根本记不清这些表演。因为科学家形象在影片中要做的,不是把观众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那是时尚类明星的作法。他们更需要突出自己的魅力,以便出卖服、发式和广告份额。在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要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他们观察对象身上。玛丽博士无疑成功地作到了这一点。
二、达斯汀霍夫曼
玛丽奥勃莱恩在《电影表演》一书中,将达斯汀霍夫曼归为性格演员的类型:观众虽然认识这个演员,但还是对这个新的人物形象做出反应,暂时忘记了演员本人。(《电影表演》36页,玛丽奥勃莱恩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通俗点说,就是演什么象什么的真正的专业演员。这是给一位演员最高的称赞。霍夫曼在漫长的演员生涯中,出演了差距极大的角色:变装男子、自闭症患者、混入印弟安人部落里的白人……所以,当他出演科学家时,完全能够把他们演得入木三分。
霍夫曼出演科幻片中的科学家,是他中老年时期的事。所以,也符合科学家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青年人。在九十年代前期制作的科幻片《恐怖地带》中,霍夫曼就把主人公那有些木讷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得很好。而当他执着地要前妻寻找病毒携带者的时候,不停地挥手,打电话,以及蛮不讲理的声音,又透露出专业人士的自信。“我在我的领域里是专家!”科学家必须有这种气质才符合实际。
在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