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秦百年之间,政治变动相对比较频繁,权力斗争往往也比较激烈。而东秦诸位皇帝的后宫,作为东秦高层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组成与地位变化,既反映了朝堂的政治变动,也对朝堂的政局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高帝、太宗与光宗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其后宫的人员组成与后妃地位的变动,充分体现了三位皇帝对当时各派力量的制衡,并对东秦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东秦;后宫;外戚;权力斗争
在帝制时代,作为皇帝的家室,后宫始终为高层政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与朝堂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当皇帝年幼或身体羸弱之时,后宫会在特殊情况下干预朝政;另一方面,对后宫妃嫔的数量与地位的安排,更是体现了各派势力的权衡与斗争。而东秦百年来历代后宫的格局与变动自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了朝堂政治的影响,并时时反作用于朝堂政治,在下文中,笔者将就东秦历代后宫情况,分析其与东秦朝堂政治的联系。
一、高帝时期
高帝时期的后宫,在《前秦书?后妃类》中可考的有七人:余贵人、郦贵妃、潘昭仪、凌婕妤、冯美人、颜淑仪、柳修容。不难发现,高帝时期后宫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不设皇后。第二,除冯美人外,其他后妃皆不是门阀或军阀之女。而这两个特点的出现,与东秦建立初期的政治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先看关于不设皇后的问题。秦高帝不设皇后的原因当有表层与深层两方面的原因。表层原因则是与高帝青年时期比较惨痛的感情经历有关,秦高帝与杨氏虽然情深,奈何缘浅,最终被“棒打鸳鸯”,杨氏也抑郁而终。秦高帝或许是怀着愧疚,或许是怀着思念,追赠杨氏为皇后,并从此不再于后宫立后:
帝既失杨后,常思怀之,以是寡乎情爱,遂不复立后矣,以是终开阳一朝,后宫无主。(《前秦书》卷51上《后妃类上》)
但是,如果仅从私人感情分析秦高帝不设皇后,似乎太轻视这位开国君主了。秦高帝不设皇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与他很少纳军阀与门阀之女为妃的原因可以放在一起,即对当时各派力量的权衡。
东秦开国初期上层的政治力量主要有两大支,一支是跟随高帝创业的军事勋贵,一支是门阀大族。作为最高统治者,高帝想要维持和巩固帝国的平衡与稳定,必须制衡两派的政治力量。而后宫作为前朝政治的延伸,自然是两派政治力量的一个角斗场,如果谁一方在后宫占据了更多或更为重要的席位,无疑会影响前朝的力量对比。
而高帝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方法,是干脆尽量不纳军阀与门阀之女为妃嫔,也不立皇后,这样无论任何一方都不能占据优势,也不会显得偏袒,这是高帝不立后也很少纳军阀与门阀之女背后的深层原因。
而高帝这种后宫安排,也对前朝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高帝这种安排下,东秦初期并没有势力较强大的外戚势力;其二,由于高帝不立后,诸子嫡庶不分,导致太子位置并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当时还是小狼王的太宗的夺嫡之心,为“讨不孝”埋下伏笔。
二、太宗时期
太宗时期的后宫,《前秦书?后妃类》中可考的有杨皇后、邓贵人、刘贵妃、郑昭仪、谭昭仪、郜淑妃、王夫人七人,又《前秦书?佞幸类?崔乂》有“后乂与太宗田夫人奸,事发觉,太宗大怒,诏辕之。”则还有田夫人,凡八人。
相比于高帝时期的后宫,太宗时期的后宫中门阀之女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与太宗时期试图打击军阀的方针相适应。但要注意到的是,太宗时期的杨皇后出身并非门阀,而是彻头彻尾的寒门。
而太宗虽然多纳门阀之女,却又不顾“群臣以杨氏门第不显,欲以阀阅之女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