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试卷由内阁统一批改,主审人为中枢左丞杨兆林。
内阁人数众多,批起卷子速度很快,考后的第二日晚上就有了结果。
杨兆林从中挑出几份他自认为写得极好的答卷准备明日提交太子府,虽然试卷都被遮住了姓名,可通过比对会试试卷的字迹不难发现,这四份分别是许观、沈春林、陈明、宋潜溪的答卷。
正在思量之时,这屋里却是来了位不速之客。
能不通报就直进中枢的除了陛下和太子,就是两位亲王了。
来的是永王,他姓姚名崇,是当今陛下的堂弟。
因为皇上子嗣单薄,仅有两子一女,再加上其原本就有从龙之功,这才得封亲王之位。
他来的目的,杨兆林也猜到了,定是为了王妃的那个侄儿。
好在沈春林确有些真才实学,这才不至于让他难做。
果不其然,永王开口便问道:“杨大人,这沈春林的文章写得如何啊?”。
“回王爷,这沈春林的文章自是极好的,我正准备将其与另外三位考生的答卷一并递交上去,由太子殿下评定今科进士及第之人。”杨兆林小心翼翼地回答着,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和恭敬。
永王闻言,不禁好奇地挑了挑眉,道:“哦?看来我大虞人才济济啊,竟然有四位考生的答卷不分上下,让杨大人都评不出个高低,这样,你拿过来让本王帮你看看。”说着,他向杨兆林伸出手去。
杨兆林犹豫了一下,心中有些忐忑,但最终还是咬咬牙,将四份答卷递到了永王面前。
永王接过答卷,仔细阅读起来。一旁的姚崇则紧张地看着永王的表情,心里暗自祈祷着。
永王读完一篇又看下一篇,时而微微皱眉,时而露出赞赏之色。他看完三份答卷以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杨兆林说道:“嗯,确实写得不错!”,这让杨兆林松了口气。
等他读到第四份,初时还不觉得什么,直至看到策论中所写“尾大不掉”时,立马变了脸色:“哼,一个小小的士子,也敢出此妄言,杨大人,这人是何背景,怎么这么大胆?”
杨兆林接过一看,道:“这是一位豫州士子的答卷,并无大的背景,虽出身嵩阳书院,但父母都是山中农户。”。
“杨大人,依本王看,这人的文章就不必呈给太子看了。”永王背着双手,皱着眉头,语气有些不悦地说道。。
杨兆林一听,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他连忙拱手行礼,小心翼翼地说:“王爷息怒,只是这……”
还没等杨兆林把话说完,永王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怎么?现在你成了二品大员,就忘记了当初是谁救了你杨氏一族吗?此次科举要刷下三十个庸碌无能之辈,这其中为何不能有他?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户之子,他凭什么能够进士及第?”说到最后,永王的声音已经带上了几分怒意。
……
姚温看着杨兆林呈上来的三份试卷,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通过科举考试,我大虞还是招到了几个人才的。
然后,他又看了看剩余的一百一十七份试卷,发现虽然也有几个写的可圈可点,但比之手上拿的这三份,却又差了许多。
就连被刷下去的三十份答卷,他也都看过一遍,确实拙劣不堪,上不了台面。
这些人平日里写写文章还行,可想要有所作为,恐怕还需要教导几年。
果然杨兆林做事,还是让人放心的。
明德十八年三月,众士子参加由虞帝姚重华亲发策问殿试。因当时政局尚属稳定,但边患仍未消除,姚重华意图对边境有一个长远的谋略,以保边防安全之策。
殿试时,姚重华据此为题,问策众人。许观在策论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