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章 靖难之役 (3 / 5)

皆知、令人瞩目;况且当初促使他走上这条道路的缘由实则情非得已。只盼望着他可以抛下心中那份执拗与执念,安心地做好真正的自己便足矣,毕竟在悠然眼中,他永远都是那位最为出色的永乐大帝。

就在此时,身处永乐年间的朱棣正端坐在一把雕花檀木椅上。听闻悠然所言之后,他那张原本波澜不惊的面庞上瞬间闪过各种复杂难辨的神色,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又光芒乍现,但最终所有的情绪皆缓缓沉淀下来,化作一抹坚定不移之色。仿佛无论前方等待着他的将会是何种局面,他都已然做好万全之策,胸有成竹地去应对一切未知的挑战。然而,对于自己往昔所行之事究竟能否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认可和接纳,朱棣的心中却着实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他会向他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他最后的选择是错的。

朱棣静静地凝视着那片辽阔的天幕,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他迫切地想要知晓自己在后人心目中究竟会被如何评说。

思绪飘飞间,悠然的声音在天幕上响起:“永乐帝朱棣,是洪武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降生于应天府,那时正值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之际,朱元璋甚至连瞧上一眼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便匆匆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去了。时光荏苒,直至数年之后,当朱元璋即将登上皇位之时,方才想起给自己在渡江后所生的那几个孩子取上名字,其中之一,便是朱棣。”

接着,悠然继续道来:“自小,朱棣与他的兄弟们便接受着极为严苛的军事训练。毕竟,身处乱世之中,唯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方能自保并守护家国。而与此同时,由于朱元璋对文教亦是相当看重,故而朱棣与众兄弟亦有幸得到了正统大儒们的悉心教导,研习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稍作停顿后,悠然的声音再次传来:“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诸位皇子为王,而朱棣则被册封为燕王。朱元璋深知,元朝之所以走向覆灭,其中一条至关重要的缘由便是君主势单力薄,臣子却权势滔天,以致皇帝得不到藩属势力的有力屏障与协助。正因如此,分封诸王之举旨在令各藩王成为皇帝坚实的守护者,共同维系朱家皇朝千秋万代的统治基业。”

“分封诸王?这后面的皇帝怎会生出如此念头!”李世民眉头紧皱,满脸疑惑之色。要知道,那大汉王朝因着分封之事,引发了多少乱子啊!且不说汉初的七国之乱,单是东汉末年,那些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就让天下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纷争之中。再瞧瞧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何尝不是因着分封而导致了八王之乱等一系列祸事呢?

朱元璋竟然作出这般决定,着实令李世民难以理解。他难道就不曾顾虑过此举会给后世子孙埋下巨大的隐患么?倘若将来继承皇位之人无法有效地掌控这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王,那么江山社稷岂不危矣?

“陛下,兴许是后来的朝代局势有所变化吧。咱们不妨接着往下看,说不定便能明白其中缘由了。”长孙无忌见李世民一脸忧思,赶忙出言宽慰道。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所言,觉得倒也不无道理。当下点了点头,便将目光重新移回到书卷之上,希望能从后续的记载里找到答案,解开心中的谜团。

“分封诸侯?这究竟是谁出的馊主意啊!简直就是自寻烦恼嘛!”刘彻忍不住抱怨起来。他对分封诸侯所带来的种种隐患和麻烦可谓心知肚明。想当年,自己也曾深受其害,一度受到各方诸侯的掣肘与限制。好在经过一番努力和权谋斗争,如今总算摆脱了他们的束缚,使得局面得到了控制。但即便如此,那段经历依旧让刘彻刻骨铭心。

刘彻很难理解为什么,但是他很对这个政策并不认可,只是后面的事情,还是要多看看为好。

秦始皇没想到后面的皇帝还有人去做这件事情,他记得天幕说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