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2 / 5)

件,并使秦人和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史记·秦本记》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

:秦人的老祖先造父,曾“以善御幸于周穆王”,西巡时得过良“驷”,并“一日

千里”地驱车归周。试想,这样训练有素的宝马良驹,不经过长期调养是难以选出

的。

历史上最早的秦人同戎人长期杂处,都过着逐水草而群居的游牧生活。

随着内部关系的变化和矛盾的不断加剧,秦人同戎族的相互争斗也越演越烈,

以至终于导致了兵连祸结的仇杀。当勇猛凶悍的西戎人一举灭掉了居于犬丘的秦大

骆之族,并杀掉了受周宣王支持而讨伐西戎的大夫秦仲时,为了对付擅长骑术的戎

人,秦人不但加快了养马训马的步伐,而且也开始上马作战。到秦穆公时代,骑马

作战的传统已经确立,而正式组建一支畴骑队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雄才大略的

秦穆公,也许正是仰仗着这支年轻的骑兵部队,才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

霸西戎的赫赫战绩。

从以上的事实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中期,当中原国家的车士在殷殷战车上称

雄时,而僻处西方的秦人已能上马搏杀了。由此可以说,秦骑兵作为一支具有作战

能力的独立兵种,出现的时间不但早于中原诸国,而且也远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骑

寇”之前。

尽管秦骑兵的出现时间开中国骑兵之先河,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其原因大概是它过早地同车、步兵配合,而被掩没在车、步兵混合兵种的大趋势中。

与此相反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有些不同,它是在车兵同步兵的撞击中

产生的独立兵种,即是和车、步兵配合作战,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体系和发挥着

独特的功能。所以,历史学家把中国骑兵正式登上战争舞台的功劳让给了赵武灵王,

也许自有它的道理。

尽管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作为中国产生骑兵的标志,但它显然地处于中国

骑兵史上的“童年时期”,之所以说是童年时期,是因为除在战争中的作用不甚明

显外,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没有马鞍和马蹬,武士们只是骑着一匹匹的裸马在作战。

到春秋时代中期,作为秦国的骑兵才作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兵种崭露头角。当然,

因时代条件的局限,同样发挥不了太明显的作用。直至秦始皇并灭六国的统一战争

中,骑兵数量急骤增多,其战斗力也明显地加强。但在车战仍充当着主力,步兵已

承担起重要角色的情况下,无论从战略上还是具体指挥艺术上,骑兵还只能暂时作

为一种配合性兵种来发挥它的作用,其性质依然属于一支机动力量。因此,在兵力

的布置和指挥上,还是按照以车为正,以骑为奇的战术来适应战场的需要。当需要

骑兵搏杀时,也还是遵循“用骑以出奇,取其神速”的战术原则,以便在运动中消

灭敌人。

当秦王朝建立后,军事重心转移到国防,接敌对象由原来的山东六国变为北攻

胡貉、南攻杨越。对于强悍的匈奴骑兵,没有一支训练有素、强健精锐的骑兵是难

于角逐的。所以,这时的秦军也加强了骑兵部队的建设,并大规模用于军事行动。

并出现了大将军蒙恬率军击败匈奴骑兵,使之远退漠北,十余年不敢南下的战争胜

况。特别是秦50 万大军进军岭南,长途驰驱,当然更少不了骑兵。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