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1 / 4)

拧D鞘鼻康鞯轮翘迦�娣⒄梗�耘嘌�细竦钠胀ɡ投�呶�逃�秸搿C挥杏κ缘闹匮梗���嵌宰约旱那巴居卸喾矫娴难≡窈头⒄箍占洹�

每当下午上完第二节课后,校园便热闹起来,游戏声、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各类兴趣小组自由组合自由活动。操场上,篮球队员们龙腾虎跃你争我夺,远投命中掌声四起。教室里,用课桌拼成的临时球台旁,同学们挥拍上阵麈战激烈,大力扣杀引来阵阵叫好。

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男同学都迷上了吹笛子,一根小小竹笛贴上竹膜,就能吹出悠扬婉转的乐音。下课后人手一管,煞是闹热,班长吹得最好,晚自习后教室归于寂静,他便悠闲地吹上一曲《《红梅赞》》,优美抒情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扣人心弦,吸引众多女生驻足静听。我也是吹笛大军中的一员,苦苦练习了几个月,仍是五音不全,只好做南郭先生悄然作罢。

有几位同学爱好特殊,买来线圈、可变电容器、电阻等元件,自己动手安装矿石收音机(那时还没有半导体),神秘地鼓捣一阵后,居然成功了。我从耳机里听到电影录音剪辑的声音,喜出外望,以后不看电影也能知道剧情了。于是我也买了几个元件动手安装,但技术不过关,始终弄不出声音来,那些元件只好长期冷落在课桌里。

1965年8月,作为第一届毕业生我告别了南昌十八中,告别了文脉久远文风鼎盛的书院街,告别了给了我知识给了我荣誉的高高的教学大楼,告别了给了我欢乐给了我成长的美丽校园。

在纪念南昌十八中成立35周年的时候,作为特邀嘉宾,我又一次回到了当年的校园,一切都改变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哪怕是一砖一瓦,哪怕是一草一木。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完)

赴京代表

1966年8月18日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接受了一位叫宋彬彬的女学生献给他的红卫兵袖章并佩戴在手臂上,他穿一身绿军装向广场上聚集的百万小将们挥动手臂,这一天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南昌的学生闻风而动,很快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并派人前往北京串联。9月2日工艺学校第一批学生赶赴北京,我因为不是红五类,没有被列入进京名单。9月16日,我被推选作为“南昌市大中学校师生赴京代表”,起程坐专列进京参加国庆*接受领袖检阅。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江西到外地旅行。

在火车站前的大马路上焦急地等候了20多个小时,从晚上等到白天,又从白天等到晚上,终于登上了这趟满载南昌大中学校师生代表的专列。无需购票验票,对号入座,学生们按校排队依次上车基本上都能找到座位,少数人坐在车箱连接处因祸得福,晚上可以伸腿躺下,经过三天两夜的长途奔波,列车鸣一声长笛后停在了近郊的永定门车站。上千人的队伍被安排乘坐数十辆公交车奔赴宿营地,车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学生们一阵欢呼,我转过头来发现红墙黄瓦的天安门远远望去并不像心目中那样高大,很快车队驶进了建国门附近的芳草地住宅区,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成了我们下榻的地方,6人一间我们睡在地铺上,睡得很踏实很香甜很兴奋。

一种由面粉做成的叫火烧的圆饼成了我们在北京近20天的主食,刚吃时甜津津的觉得新鲜好吃,每人每餐五个都被我们吃完。连续吃了几天过后干巴巴的火烧越来越难下咽如同嚼蜡,勉强吃了一两个就吃不下去了。此时才觉得再平常不过的大米饭香喷喷的是多么可爱,正应了南昌人的那句“吃千吃万不如吃饭”的老话。我们的领队老师将剩余的火烧饼收集起来,满满一布袋扛回了南昌。

终于有一天我们的伙食得到了唯一一次改善。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