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恨他还尚恐不及。而演义中的诸葛亮,却不这样看待他,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还很欣赏司马懿,甚至可以说对他另眼看待。《三国演义》中,在司马懿还没有真正出场,没有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的特点了如指掌。演义中诸葛亮曾说:“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从未交手的司马懿深有谋略,也是慧眼识英雄。在司马懿还没有建立赫赫军功的时候,诸葛亮就称他是“深有谋略”是“蜀中之大患”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是极有先见性的。而罗贯中利用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也从另一个侧面刻画了诸葛亮的聪明睿智。
而且,演义中的诸葛亮甚至对司马懿还怀有一种恐惧感,一种内在的恐惧感。罗贯中的笔下,他更坦白地说:“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 演义中的诸葛亮一生不怕曹操,他放火烧了赤壁,奇计夺过汉中。一生不怕孙权,他气死了周瑜,八阵图吓跑了陆逊。他更加不怕其他什么文人,他舌战过群儒,甚至骂死过王朗,演义里的这些人全都不配放在他的眼里。但此处,罗贯中却让他说出平生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显然罗贯中要将司马懿塑造成了诸葛亮的真正对手。
罗贯中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什么不将历史上真正打退过诸葛亮的曹真、张合等人作为反面典型树立,而如此着重于刻画司马懿呢?
就历史事实来说,诸葛亮诚然不是第一流的军事人才,陈寿甚至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明言“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以为,诸葛亮行军非其所长,我们姑且认可。但是反观司马懿呢?他的军事才能能比诸葛亮为强吗?
可笑的是,历史上对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评价似乎还不如诸葛亮。“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裴松之的注释说的很简单明了,司马懿以十数倍兵力物资尚且不能胜诸葛亮,即使有“养敌自重”的成分在,也绝对逃脱不掉“无可奈何”的悲哀,两者间优劣分明。
那么,罗贯中选择这个在军事上似乎还不如诸葛亮的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对手,进而着重笔墨进行刻画,究竟有什么用意呢?理由很简单,大体有三:一、司马懿有足够的“奸”——子孙篡夺曹氏江山,二、司马懿有足够的“诈”——坚守不出直到耗死诸葛亮,三、司马懿有足够的“无耻”——不通兵法的司马懿曾强迫张合出战,结果造成张合战死。兼之他还是继曹真死后抗击蜀汉的主要将领,也是诸葛亮生平最后的对手。也只有这样一个“奸臣”,而且是无法企及诸葛亮的“奸臣宰辅”,才最终形成与诸葛亮的“忠臣宰相”形象对比鲜明的《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所以罗贯中选择司马懿作为诸葛亮最大也是最后的对手进行重点刻画,并不是因为司马懿的人格或者军事魅力,而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不脱离历史环境,又能起到与诸葛亮对称的“忠奸”冲突。
《三国演义》从诸葛亮北伐开始,直至星落五丈原结束,诸葛亮的所有人格刻画,都从未离开过司马懿。正如此阶段司马懿的所有刻画,也始终没有脱离过诸葛亮一样。
比如以世人印象深刻的失街亭一段为例,演义中先是“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于是才有“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而后司马懿惊叹:“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在反复考量下最终退兵,最后由诸葛亮解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