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2 / 4)

威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后来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作为军师没有将齐军带往赵国支援,而是率军偷袭魏国国都,迫使庞涓放弃攻打赵国,回军魏国,这件事史称“围魏救赵”。孙膑又命齐军每日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见了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率军星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也被乱箭射死。孙膑后来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传世。

变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人,到了秦国后,被秦孝公委派进行改革。商鞅担心百姓对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难以执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门里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谁能把这根木头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百姓们看到布告议论纷纷,都不认为这是真的,谁也不原意去抬着根木头。商鞅见状,就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赏金提高以后,尽管人们依旧议论纷纷,但是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尝试。等到那人将木头抬到北门之后,商鞅便立即命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人们见到赏金一点都没少,纷纷议论商鞅办事言出必行、一点都不含糊。商鞅见状,便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改革,由于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他的改革得到了成功。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身兼六国相

苏秦相六国: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列国,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起用他。苏秦用尽路费后只得回家,家人见状纷纷冷落、嬉笑他。苏秦便在家发奋读书,据载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语出《战国策》,意为:读书发困的时候,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苏秦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便再次周游列国,被燕昭王所重用。其时秦国最强,经常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各国各自为战,经常被秦国打败,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苏秦根据形势,周游列国,游说赵、韩、魏、齐、楚、燕六国国君组成同盟,共同抵御秦国。苏秦由于游说六国成功的订立了盟约,被六国国君分别授予了本国的相印。得益于于六国同盟的形成,秦国在以后的十五年内都没有向六国用兵。

张仪巧舌立连横

合纵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战国时期,秦国、齐国、燕国、楚国四国实力最强。四国之内又以秦国最强。其中燕国在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四国中间是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秦国经常出兵攻打其他的国家,其他六国为了抵抗强秦,在苏秦的游说下,由燕国和楚国牵头,与其他四国订立抗秦盟约。由于在地图上,燕国在上,楚国在下,这种盟约被称作合纵。合纵之盟使秦国十五年不敢用兵。后来张仪为了秦国游说各国,使各国纷纷背弃合纵而事秦国。后张仪又说动齐国与秦国成为同盟,共图天下。由于在地图上,秦国在左,齐国在右,这种盟约被称作连横。张仪利用连横的策略分化了六国抗秦联盟,是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战略。由于苏秦、张仪凭借高超说辩之术游说各国、定立合纵连横,故此后世将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一派人称为“纵横家”。

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指东周的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另一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迁都后的周王室势力衰退,诸侯开始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说是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因刘向编定的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的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