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8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部分 (2 / 5)

教室里来的学生不少,粗略看下来有六七十人,算是很给面子了,系主任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始介绍林子轩。

所谓介绍,自然是一阵吹捧,说了林子轩的主要成就。

教室里的学生对林子轩颇为好奇,他们就在上海,学校里也有报纸可以看,对林子轩的事迹了解很多。

林子轩出生于1900年,商人家庭出身,小学毕业于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后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也就是后来的上海中学。

民国时期,上海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并称为江南四大名中。

林子轩18岁中学毕业后到美利坚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学习经济学,两年后留学归来,获取经济学学士学位。

在他二十岁之前可以说是平淡无奇,除了较为聪慧外,没有展现出任何文学上的天赋。

而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写了数百万文字的小说和几十首新诗,可以说是文思泉涌,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世界性的荣誉。

这样的人不由得这些学生不好奇,不过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如此,有些郭沫偌的支持者就对林子轩不屑一顾,特别是听说林子轩讲《红楼梦》更是不愿意来听。

在这个年代,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以鲁讯为代表的人继续走新文化的道路,在小说和新诗方面开拓前行。

而胡拾则转了个身,开始“整理国故”。

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学,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相当平稳。

这也是他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但有学者认为这是复古、守旧,是对新文化的背叛。

这是关于新文学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是该一往无前的朝前走,还是应该回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继续前行。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青年们没有耐心回头看,时代在召唤他们,使命感在召唤他们,他们没有时间停留,只能拼命的超前奔跑。

林子轩此时选择讲《红楼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整理国故”。

在新文学的倡导者和支持新文学的青年们看来,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

第九十一章 出风头

林子轩对成为青年人的领袖和导师的兴趣不大,那样的话太有压力了,他可能会失眠。

何况他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他目前取得的成绩都是抄袭后世的成果,自己本身才疏学浅,学识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如果太过出风头,被人拆穿的话就英名尽丧了。

不过这一次到复旦大学上课,林子轩准备小小的出一次风头。

民国时期的大学可以说是国学大师云集,随便一个名字在后世都被无数人追捧,他们上课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按照后世的说话,这就是个性。

王国唯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完课就走,风雨无阻。

有回,王国唯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可当讲到他研究有素的问题时,他则说:“我的研究成果是无可争议的。”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梁时秋上课,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章泰炎的学问很大,门下弟子众多。

有次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优渔、钱轩同、刘半侬等,都是一时俊杰。

章泰炎的国语不好,由刘半侬任翻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