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那位四川口音的青年。
这位四川青年因为在法国被巴黎警察通缉才来到苏联,先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上学,后来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安排学习俄语。
林子轩和他聊了聊巴黎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随着欧洲经济的衰落,工厂的薪水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日子不太好过,举行过几次罢工,但效果不大。
林子轩也没有办法,这需要政府出面,筹集助学基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名单上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比如王名、博谷和张文天等人。
还有十几位广州国民政府要员的孩子,以及先前黄埔军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这些人在以后的数十年间将会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格局,改变中国的面貌。
在离开莫斯科之前,校方举行了一场座谈会,让林子轩向学生们谈谈在苏联参观的感受,这是想试探林子轩对待苏联的态度。
1925年那场“仇俄联俄”的争论在中国国内造成不小的影响,中国留学生都有所了解。
他们也想知道林子轩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座谈会在一间会议室举行,有五十多人参加,包括苏联的教员。
“这几日,我一直在想,假如我生活在苏俄会怎么样?”林子轩提出了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让在座的青年思考,这其实就是代入感。
想象自己是一个苏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会过上什么生活。
“如果我生活在这个国家,我的小说可能没办法出版,我的电影无法通过审核,我的产业会被收归国有,我或许无法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林子轩继续说道。
这句话让蒋京国暗自捏了一把汗,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其他人错愕起来,他们没想到林子轩在这种场合会说的那么直白。
“我是资本家,在这个国家自然会觉得痛苦。”林子轩坦诚道,“为了生活下去,我可以改变自己,学着写一些表现革命或者赞颂国家的小说,拍摄革命题材的电影,甚至是进入政府,成为官员。”
在座的人疑惑起来,这是要向着革命靠拢么?
“改变之后我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改变,但这样我就感觉满足了么?不会痛苦了么?”林子轩反问道。
“我变得和别人一样,我分不清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了。”他忧虑的说道,“在莫斯科的街头,我看到所有人穿着几乎相同的衣服,露出相同的神情,我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你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一位青年起身高呼道,“打倒资本家。打倒资产阶级自由派。”
“穿相同衣服是人人平等的表现,消灭了阶级。这是社会的进步。”有人呼应道,“你这种高高在上的资本家怎么能明白。”
“苏俄不欢迎你。滚出去。”有人叫喊道。
“我正准备离开。”林子轩平静的说完,走了出去。
走出会议室,他不由得露出了苦笑,在这里说这种话果然是自讨苦吃。
他原本还想讲的更多,却不得不中断。
他一直崇尚的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碰撞交锋,多元并存,从而产生多元的文学,如此文学艺术才能蓬勃的发展。
他还想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来讨论在苏联的见闻。
但他不会为了讨好这些青年而说假话。为苏联歌功颂德,这是做人的底线。
和来的时候受到的迎接不同,林子轩走的相当孤单,只有蒋京国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坐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