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4 / 5)

是,勤于职守,严格监督。小说中写道:

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

事实说明,探春的“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对探春命运的写照。她的“改革”尽管收到了成效,但对数百口人的大家族每天的庞大开支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可解小困难救大火。最终她以自己的远嫁结束了这场“改革”的尝试!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无法与时运相抗衡。即使有探春的政治头脑和才干也无法改变贾家灭亡的命运。但探春是一个智者、勇者,她以自己的“改革”展示了那个时代闺阁精英的风采。她向世人证明了那个时代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一种能够提供发挥才干机遇的崭新制度!

2005年11月30日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从薛宝钗的“小惠全大体”说起

《红楼梦》第56回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弊,薛宝钗小惠全大体”。有关探春理家的事迹,在前文中集中谈了,故在此再谈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现代意义,以补前文不足之处。

通常所说的探春“理家”并非是探春一个人“理家”,确切地说应是李纨、探春、薛宝钗三个人组成一个“理家”的班子,属于今日常说的“集体”领导体制取代王熙凤的个人专权。由于李纨是寡妇,不宜抛头露面;而薛宝钗尚未出阁,应是贾府的“客人”,所以探春就成了这个班里头名正言顺的第一把手,大事小情都是由她出面处理。作者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有所考虑,应该说是“人尽其才”,恰到好处。首先,探春敏于事,敢作敢为,杀伐决断不让须眉,正是站在第一线的恰当人选。李纨是长嫂,对贾府上下关系熟悉且有较好的人缘,便于沟通上下内外,坐镇于内稳妥一些。宝钗有学问又有谋略,城府又深,可以多出主意、支招。这样的配合是取各人所长,发挥优势,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领导集体。

从故事层面上看,每当探春提出一个动议时,李纨、薛宝钗都提出一些补充性的意见,使她的计划更完满,更利于实行,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小说中写到探春拟行“承包”制时,李纨就说:“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这几句话虽然没有什么大理论,朴朴实实,却说到点子上,对探春的“改革”建议是一个坚定的支持,增强了她的“改革”信心。

薛宝钗满腹学问,凡遇大事小情都会引经据典提升到“学问”上来,就是给以“理论”上的总结。例如,探春提花园中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根子,都是值钱的”时候,宝钗立即引朱柏庐的《不自弃文》的话指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她“教导”李纨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了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显然,宝钗的见识比李纨、探春高了一层,因为她是“拿学问提着”——即上升到“理论”层次了。又如,议到“承包”事时,园中众婆子踊跃争包,宝钗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指出由谁来承包不能光听嘴上说什么,要防止爱占便宜的人钻了承包的空子。这就及时提醒了探春要注意挑选承包人,使“承包”真正落在实处,得到收益。再如,探春谈到“归帐”的时间、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