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渴望。
还是以非洲为例。人们谈到非洲落后的原因时总说,主要是他们缺乏资金技术。但是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一方面,从资金来看,虽然如今的非洲肯定是不如中国人资金雄厚,但是,要知道在历史上,中国人与非洲人可是曾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就能那么快地积累起如此多的资金呢?再说,资金再缺乏,也不至于连一点很小的积累也没有吧。很多在非洲待过的中国人都表示,其实非洲很多工业并不是没有基础,而是都有一定基础,但是因为包括各个层级的人都一点不上心(比如,很多中国人来到非洲的一些工厂时,发现很多被弃置不用的机器设备都是因为一点非常微小的毛病,可能只是某段线路接触不良,或是某一个小零件折断了。而这些小毛病,很多中国人几乎不费力气就给修好了)。最后,这样的企业当然也就经营不善,倒闭了。曾长期在非洲工作居住的剑虹先生所著《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当地一个致命的弱点是缺乏经营、缺乏管理。过去外界援建的纺纱厂、农机厂、服装厂、罐头厂现在都垮了,几乎全部倒闭。为什么?原因就是他们不懂管理,确切地说,是“不耐烦管理”。不是我们不教他们,不是我们只“授之以鱼”没有“授之以渔”,而是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鱼”,而不是“渔”。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的聪明更多体现在别处,比如体育,比如艺术。
卢旺达的一家中国援建的、可以容纳500人就业的服装厂垮了,原因是缝纫机坏了没人修。我们特地作了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大毛病,只是有的传动系统出点问题,齿轮大了,只要换一个就行,而备件明明就在那里,可就是没人搭理;有的半截针折断了,他也不拿出来,扔在那里。我的一个同行懂得缝纫机,只花半小时就修好了6台,有的只是用螺丝刀拨弄了一下,就重新运转了。
食品业也“钱”途远大。非洲过去是欧洲的殖民地,食品厂都是欧洲人所建,欧洲人走后,食品业就全垮了,非洲的饮食业态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倒退到很原始的阶段,只会煮(什么都往水里扔)和烤。许多非洲国家的矿泉水都要靠欧洲进口,啤酒和果汁都不能生产。我们考察了很多类似的工厂,因不善管理或“不耐烦管理”而垮掉的例子实在太多,结论几乎只有一个,非洲欢迎我们,甚至恳求我们过去管理。
养殖业在非洲也是“零”度。以赤道几内亚为代表的许多非洲国家居然不产鸡蛋。大使许昌才说,实在想吃鸡蛋了,只好坐飞机去外国吃。原因笑死人。论饲料,当地一点都不缺,论活食,更多,可是那鸡,就是不生蛋。我们过去一琢磨,谜底解开了——天太热了,太热了鸡当然不生蛋。中国农民就是聪明,把养殖场移到了半山腰——非洲高原,一上半山腰就凉快多了——鸡马上生蛋!又大又圆。
另一方面,从技术来看,如果说非洲技术落后针对的是中国传统的强势产品,那么中国在技术方面拥有优势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到非洲发展的许多中国企业,从事的却是中国传统上根本就很少产出的产品(至少去生产的人原先没有从事过)的生产。比如腰果,比如木瓜,比如咖啡、可可、剑麻等的种植和加工,还有鸵鸟、鳄鱼等的养殖。但是我们却看到,当地人并没有掌握种植或者加工的技术,无法将这些产业做深下去,甚至连简单的耕种、养殖都做不好。反而是外来的中国人迅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并且成为专家。
如果不是价值观、生活态度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剑虹先生在该书中还介绍了这样几则信息:
1� 莫桑比克曾是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由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