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科幻灵异>案几图片大全> 第19章 乌台诗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乌台诗案 (2 / 3)

诗),住在里面,一举手,一投足,就会碰上阴湿粗硬的墙壁。

仰起头来,屋顶上开的一个天窗,还不到一片席子大,整个囚房,就像一口百尺深井。

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就蜷缩在这个不见天日的井底,生死未卜。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待别人宰割。

苏轼八月十八入狱,二十日开始问案。

苏轼初供:“除《山村五绝》外,其余文字,并无干涉时事。”

勘状指责他“虚称别无讥讽嘲咏诗赋”。

于是御史台就移文有关地方的政府机构,向各关系人问证。

在这样严厉的逼供情况下,即使片言只纸,也都一一辑录。

以苏轼写作的丰富,像这样追根究底地夜以继日地勘问,简直就是“疲劳审问”。

参与围剿的权御史中丞李定是主审之一。

当时满朝文武都不敢问及此案,也没有人敢和他说话。

据说有一天。

李定在崇政殿的殿门外,大伙儿一起等候早朝,李定忽然跟同列的官员道:“苏轼确是奇才!”

别人不知其意何在,不敢搭腔。

他自言自语道:“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说完他独自叹息良久,空气非常凝重,众人皆默不作声。

苏轼在台狱,受尽折磨。

熬过两个月,总算勘问审理完毕。

御史台于十月上旬,撰成勘状,奏请皇帝批示。

,!

在御史台羁押审讯的两个多月里,各方势力不断搏斗。

御史李定、舒亶等网罗罪名,意图安谋反之名置其于死地。

而苏轼的好友张方平、范镇等设法营救。

宋仁宗的皇后、当今的太皇太后也出面劝告,提及昔时仁宗策试,喜得太平宰相两人之事。

已经致仕的旧日政敌王安石也上书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被逮赴狱,弟弟苏辙便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

通篇文字非常谨慎,但情实融会,很能使人感动。

御史台勘状奏上后。

十月十五日奉御批:“见勘治苏轼公事,应内外文武官曾与苏轼交往,以文字讥讪政事者,该取会问验看若干人,闻奏。”

就在同一日,因太皇太后患病,肆赦天下的诏令也发表了,假如不问死罪,苏轼至少已无生命之忧,大家松了一口气。

在上下内外的营救下,苏轼免得一死,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于八月十八日入狱,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四个月又十二日。

出狱之时,已经是岁末新年了。

恢复了自由,苏轼难免松了口气,作诗两首,第二首为: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写完后,念了一遍,然后掷笔叹道:“怎还不改?”

乌台诗案是宋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新旧党派之间的对立。

这一事件体现了政治权力是如何利用文学作品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也展现了文人在表达自由和政治压力之间的挣扎。

乌台诗案是苏轼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交织的一个例证。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动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