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低头想了想,答道:“首辅大人七日之内必定可以看到都察院的奏疏。”
王直摇摇头,道:“不,时间太久了,老夫只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老夫要看到倪敬在早朝之上当庭弹劾。”
刘吉这时候才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三天时间太短了,他就是一个翰林院编修而已,手底下也没有可以调拨的人手,要想弄到会昌伯府经商的证据,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王直见刘吉为难,出声道:“刘吉,不是老夫逼你,这是陛下希望的时间,如果你没有能力完成此事,那老夫也可以找别人来做,你只需保密就行。”
刘吉听这是皇帝的吩咐,立刻点头同意,咬着牙说道:“老大人放心,此事交给下官,三日之后必会在早朝之上弹劾会昌伯之罪。”
开玩笑,如果这是王直的要求,他还可以拒绝,但现在是皇帝要求的,那他就不能拒绝了,整个翰林院所有人,能够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可没几个啊。
这样的机会,对于刘吉来说绝对不能放过。
三天之后,也不知道刘吉是怎么做到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倪敬果真在早朝上出面弹劾会昌伯任由家中子弟经商,并且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包括证人的口供,孙家与其他商号交易的证据等等。
皇帝震怒,下令彻查。
内阁首辅王直趁机建议都察院出面,普查文武百官家中的情况,看看还有没有违背太祖遗训擅自经商的。
王直还谏言,都察院乃是太祖所设,掌朝廷法纪法度,负责纠劾百司,为天子耳目,然陛下罢都察院纠劾法纪之权,非圣君所为,故特请陛下应允,换都察院纠劾法纪之权。
皇帝纳谏,都察院众人欢喜异常,纷纷摩拳擦掌,干劲十足,家中有生意的官员则是忧心忡忡,抓紧时间处理家中的生意。
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皇帝要升内阁为政务院,继而开征商税。
这些消息让文武百官和朝廷勋贵都有些震惊,也有些纠结。
文官们纠结的是政务院。
毫无疑问,政务院的设立对于文官的权力绝对是一大进步。
自从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谋反一案裁撤宰相一职,文官中就再没有过名正言顺的领袖,即便是宣德朝的内阁三杨,都算不上文官领袖,内阁首辅杨荣也只是挂工部尚书、少傅衔,内阁首辅的实职仍旧是一个五品官,虽然威望够了,但是还有杨溥和杨士琦两位地位威望都差不多的阁臣,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说这话的文官怎么可能接受三位文官领袖呢?
现在政务院设立,政务院首理就是毫无疑问的文官领袖,因为按照朝中疯传的小道消息,政务院中只有政务院首理是正一品,其余辅臣全都是从一品,这下子就不会出现三杨时候的问题,反正政务院首理只能有一个,只要是在这个位置上的,都会是文官领袖。
最开始收到这个消息的文官们全都弹冠相庆,政务院首理的设立,意味着宰相这个职位的重新回归,也意味着李斯、萧何、诸葛亮、曹操、长孙无忌、寇准等历代先贤可以瞑目了。
但是今天这事儿一发生,他们都有些纠结,开征商税是从他们身上割肉,心中怎么都有些舍不得,但是政务院的设立又是文官的一大胜利,而普查官员家中的生意又是内定的政务院首理王直建议的,如果他们现在反对,首先就要遭到王直的打击,然后又是皇帝的惩罚,而且设立政务院的消息已经传开了,如果因为他们的原因导致皇帝不设政务院了,那他们要面临的攻击就不是皇帝和内阁的了,而是天下文人的,朝中文官最重风评,没了风评,任谁都能上来踩一脚的,而他们的风评正是天下文人给的。
所以思前想后,朝中文官立刻决定暂时放弃家中的生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