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东南沿海地区,含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内、外蒙古地区,含历史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久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地域冲突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中心自居,用歧视的话语来描述四周的其他部落,东为东夷,西为西戎,北为北狄,南为南蛮。
谭其骧先生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特别是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更加说明两种不同文化可以共存。浸润在不同文化中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人的认知能力,导致不同文化间交往的困难和冲突。中国的*和地域矛盾,归根结底是差别造成的,只要整个社会的人的流通更自由,经济更均衡,大家趋同了,矛盾才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地域差异。从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进而划分出文化区,是区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历史时期文化地理的研究,应尽量利用反映当时人的认知的史料,而不是依据今人观察到的一种分区方案。因为关于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