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2 / 5)

老三届的知青因此而激动得热泪盈眶。

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共有11届毕业生,人数达1000多万。当年报名参加高考的就有590万人,其中包括工人、农民、战士、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机关、学校工作人员。设在全国各地的考场就达上万个。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一下子印出这么多试卷,确实很困难。一时间,洛阳纸贵,纸张成了严重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只得批准动用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考试从11月28日开始,到12月25日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有位记者这样写道:1977年的招生,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干部和教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招生的消息发表不几天,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考区就有一万七千人报名,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情景。在上海,天刚透亮,考生就冒着初冬的寒冷排队等候报名,事先准备的一千五百张准考证两天就发完了,实际报考的人数突破了五千。在中央音乐学院,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来报名,校园里笑语盈盈,盛况空前。在广州、成都两个考区,报名的人每天络绎不绝。为了表达无比喜悦的心情,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壮族、纳西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羌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考生,还穿上节日盛装来到考场。他们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商店营业员、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和文艺工作者。他们从云贵高原、松花江畔、海南椰林,东海渔村汇集到一起,接受祖国的挑选。他们流着激动的热泪说:“要不是打倒了‘四人帮’,我们哪有机会来报名应试啊!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给了我们报考的权利”。

大量的人才汇集到一起,为学校选拔高水平的学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声乐系计划招几十人,报名人数达到五千;计划招四、五人的琵琶专业和十几个人的小提琴专业,报名的考生达1000多人;作曲系计划招收10名学生,报考人数达到1400多。素质好,有音乐才能,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成批地涌现出来,预示着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前景。

中央音乐学院革委会主任赵同志,兴奋地告诉记者说:中央音乐学院创办快三十年了,像这次报考人数之多,考生质量之高是从来没有过的。老师们兴奋地把这次招生比喻为音乐人才的大检阅、大盛会,称赞这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奇迹。〔56〕

北京市的高考于12月10日至12日进行,有近16万人参加了这场考试。北京市参加监考的一位教师颇为感慨地说:今天的考场,就是生动具体的课堂。“华主席、邓副主席这么一抓,很多学生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原来想,青年们被‘四人帮’毒害了这么多年,个别人考试答不上来,可能捣乱。没有想到,考场秩序会这样好,考生态度会这样端正。学生真的变样了。有些过去被‘四人帮’一伙骂得抬不起头来的老教师,今天看到学生这样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考试,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看到下一代这种好的表现,确实感到我国的青年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57〕

《北京日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考场见闻》的报道,这样描写了考试的情景:每一个考场都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既庄严,又欢快。各个考场所在学校的师生们,为了支持这次高考,前几天即整顿校容,把校舍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安排得整整齐齐。一九○中学校门扎着彩色牌坊,红旗迎风招展,热烈欢迎新考生。二中大门迎面,书写着大字标语:“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教学大厅里庄严醒目地书写了叶副主席的《攻关》诗。许多考场里都写着鼓励考生的标语:“早出人才,早作贡献”,“刻苦学习,又红又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