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然后加以改造变成自己的电视节目。甚至你都可以看到,同一个外国节目,被不同的电视台“拷贝”成自己的节目,可这些人却不仔细想想,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欣赏角度差异的影响下,这种节目拿到我们这里来改造,能行吗?
吴讴提到了“滚动播出”,大概的意思就是要重复前段的内容。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曾经在聊天的时候说:内地的电视台节目,大多是首播一次,重播一次,就算是完了。而我们不是,我们要反复播出,只要播出,就有收视,看过的可以不看或者再看,没看过的自然是看的。
是的,我们的电视节目重播次数很少,但你的确又不能多,你重播多了,占了时间,那别人的节目怎么办?一个频道有多少个栏目在等着播出呢。
那么,节目的录像带播出以后,到哪儿去了呢?带库,专人保管,登记编号入档,要想再用,打条借出。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吴讴的回忆……(2)
这位读者你可以算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有几个电视台?就算是三个吧,或者说是三个频道。每个频道每天播出几个栏目?就算是十个吧,有可能比十个还要多呢。
好的,这样算来,每天,你这个城市的电视台就会生产出3×10=30盘录像带,那么一个月下来,就会有900盘左右的录像带,一年下来,就会有一万盘录像带。这一万盘录像带就算是一万本书的大小吧,放在你家里,如何?
那么,十年以后,可产生十万盘节目录像带,可想而知,这得需要一个多大的录像带库啊。
有些电视节目的录像带,是永远不会再被播出的,但是,这是一种资料,它又必须保留下来。于是,电视人管某些重复使用价值不高的节目录像带叫做“垃圾”带子。
“垃圾”带子,让人听着有些想不明白……
吴讴继续说:
新闻这一块无非是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我们心里是比较有底的,真正要创作的是读报的这一块,凤凰卫视的读报是杨锦麟。大陆没有这样的,其他的包括各地方台的主流都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考虑这块应该是一个动作比较大的增长点。读报这一块相对来说操作的成本比较低,上手也比较快,只要有一个好的主持人,好的编辑团队,拍摄的成本就低。不需要复杂的班子,只要和报纸的关系搞好了,让他们给提供新闻信息,可操作性就比较强。本身的这个版块是有定位的,大家都要看报嘛,用耳朵听,比你用眼睛看更省事,还可以补充前面新闻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就是说报纸会说话了,人们更容易接受了。
有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北京,有的不能拍摄但是却是一个重要的新闻,那么通过读报这一块可以起到“补助”的作用。在实际运作的时候,难度最大的就是主持人的选择,我和哈与上面的领导有一个共识,读报这一块能不能立起来,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杨锦麟的学问功底和话语空间要比央视这边大得多,吸引了很多人看,特别是很多高端人群都在看。他读一些外报和港台的报纸,有一定的议论尺度,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走他的路子肯定走不过他。
如果非要追究“读报”这种形式是谁先使用的,其实是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使用的。在那个年代,强调政治学习,主要内容就是学报纸,可报纸没那么多,于是,一个排在一起,一个人来读报,其他的人来听,然后大家评论一番。时间长了,为了增加点乐趣,于是,报纸上有哪个地方的新闻,就由那个地方的兵来读。不同的家乡口音来读相应的家乡新闻,亲切而又贴近,如此又增加了学习中的乐趣。读报,是群众需要的创造。
吴讴继续说……
当时《第一时间》的定位是轻松而有人情味,资讯要有“被窝味儿”。所以在整体风格上要服从大的风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