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1、發動抗日戰爭,收復失地,為獨立、自由和全國解放而鬥爭。
2、建立一個民主政體。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共產黨願意承擔的四項義務是:
1、執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2、停止用暴力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停止沒收地主土地。
3、改組紅軍占領區的政府,使之成為抗日前線地區的民主政府。
4、紅軍更名為國民革命軍,並接受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領導。
國民黨政府注意到這些承諾。它宣布:&ldo;國家的意志高於一切。&rdo;
蔣介石和毛澤東長期以來都在為他們和他們的國家所面臨的局勢冥思苦想。
兩個人都有各自的計劃和戰略,但是毛澤東看得比蔣介石遠。
蔣介石的戰略是一個為中國、為他的政府、為他本人求生存的戰略。而毛澤東則想到要在對日戰爭中求發展,以便戰爭結束時能成為勝利者,他的戰略是一個取得最後的政治勝利的戰略。在這一點上,蔣、毛二人有所不同。
蔣介石對1812年沙皇俄國勝利地粉碎拿破倫入侵一事印象頗深,他制定了一個被稱為&ldo;以空間換取時間&rdo;的戰略。當敵人進攻時,中央軍就向後撤退,實行焦土政策,把既沒有食物也無棲身之處的地方丟給侵略者,不求迅速決戰。這樣日本將深深地陷入中國廣闊的內地,到一定時期日軍的戰線就會過度延伸,它的交通線將達到並超過其後勤補給的最大限度。
蔣認為,當全面侵華的日軍被無休止的戰爭弄得筋疲力竭、精神崩潰的時候,決戰的時刻就到了。
從侵略者和反侵略者的力量對比來看,蔣介石的戰略是有意義的‐‐但在軍事上、心理上和政治上,他的戰略卻註定了他在抗戰結束以後的失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