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杨宁> 第2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部分 (3 / 4)

触”,而非系统结构的一气呵成的完整性抒情作品,开篇和结束的写作时间又拉得比较长,《野草》里面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什么统一不变的内涵,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几个方面,总可以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吧。这些就是: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和爱憎与宽宥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是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与显现,它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于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与急燥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了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他主张同敌人战斗中,要坚持“壕堑战”,尽量减少流血和牺牲。他告戒人们:“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野草》开手第一篇《秋夜》,暗示传达的就是这个思想。这篇散文诗用秋夜的景色与氛围,暗示了两种势力的对峙与斗争。在一个充满严霜与寒冷的秋夜里,“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了强大的黑暗势力,它以无比的威严统治着大地,任意摧残蹂躏着那些可怜的野花和小草。而那两株象征抒情者自己精神的枣树,脱尽满身的叶子,落尽了一树果实,身上还带着打枣竹竿所带来的皮伤,最长的几枝枝干,却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即使鬼闪眼的天空,害怕的不安了,要逃离人间了,而这一无所有的枝干,却仍然天空一意要致他的死命。它在胜利中发出笑声。他看到小花瑟瑟发抖地做着春天就要到来好梦,看到小青虫为追求光明扑向灯火而烧死。在自己抽烟的烟雾缭绕中,他默默地祭奠那些青翠精致的英雄们。鲁迅是想告诉那些或做着好梦或轻易献身的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踏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两地书·四》)

《过客》中,这种韧性战斗精神象征的枣树,变成了一个倔强跋涉者的动人形象。用短小话剧形式写成的《过客》,一直被公认为是《野草》的压卷之作。据鲁迅自己说,对于“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经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这里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生命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他在这里是想告诉人们,自己和一切清醒的启蒙者拥有的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乃是人生道路上最可宝贵的韧性战斗精神的精髓。《过客》的主人公,那个在充满黑暗与荆棘的道路上长期跋涉,疲惫不堪而“困顿倔强”的“过客”,凝聚了鲁迅自己和许多启蒙者最辉煌的精神特征。他自生命开始,就与旧的世界决裂,向新的世界作永恒的寻求。他走了许多路,“脚早已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他在极度的劳顿中,来到了一个人生道路可以憩息的地方。他可以在这个地方停止下来,不再前行。但他对于旧世界的决绝态度与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他毅然拒绝了老翁的让他“回转去”的善意劝告。一段心灵深处的大搏战于是展开在我们眼前了:

翁——……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略不定可能走完。

客——料不定可能走完?……(沉思,忽然惊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翁——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