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没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震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过去近50年的批评中,除了个别未被重视的理解和意见,如冯雪峰就将这篇散文诗放在“特别明显地反映着作者的空虚和失望的情绪以及思想上的深刻的矛盾”一类作品里面,认为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冯雪峰:《论〈野草〉》)又如,李何林先生引述过他并不赞同的意见,一、有的人认为,“这或者也许是作者当时某些思想情绪的一种曲折的表现”,是对于“饮过我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二,或者也有人说,这篇作品是作者过去养活周作人,反被他们欺负,因而产生的反抗思想的极为曲折的反映。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但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却是如李何林在《鲁迅〈野草〉注解》一书中所认为的,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同《祝福》中祥林嫂一样,它的旨诣,是在于描写中国下层社会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的妇女选取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我在重读中发现,这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的散文诗。它以一个妇女从青年到老年的命运为象征,以两段梦境来展开自己的想象天地,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完全是象征的虚幻故事与生活氛围,在这个故事与氛围中,展开了一个多义性的象征世界。在表层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写出了贫苦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与以怨报德的“复仇”,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本来意义。作品还有更重要一个深层的意义,乃是作者对于忘恩负义这样人类丑恶道德行为的愤激批判与复仇。这才是这篇象征散文诗的最核心的意旨所在。鲁迅在这篇散文诗写作前后给许广平的几封信里,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些文学青年利用之后就攻击漫骂给他带来的极端痛苦,和他决意复仇的心绪。“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得甚至有人说:‘他一世过着这样无聊的生活,本可早已死了的,但还要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时候,竭力给我一下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啊呵!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两地书·九五》)鲁迅将个人人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人类道德层面的生命哲学思考,并在年轻女子与老妇人的两段梦的故事里,构成了一个象征主义的艺术世界。由此我展开了对于《野草》与象征主义的研究,并企图从这个“缺口”,冲击与改变鲁迅以及现代文学史艺术表现结构中否定象征主义潮流的传统观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5)
《野草》中的24篇作品,并不能说都是象征主义的作品。但就其大多数来讲,就整体艺术追求来讲,它是一部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应该是确凿无疑的。这种象征主义方法,主要是通过这样几种形式体现的。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的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如《秋夜》、《雪》、《腊叶》等;第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或哲学,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