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部分 (3 / 4)

自己的私房。

把预算案从头到尾认真的审查了一阵,没见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赵瑜便拿起朱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东海国王印。并没有交给陈正汇,而是与一堆批阅过过后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他对陈正汇笑道:“这些琐事,还是留到明年再说罢。今天,先生早些回去歇着,明天还有我东海首次的大朝会!何况,先生的亲眷刚刚来到岛上,现在必然在府中苦候,不要他们久等啊。”

陈正汇犹豫了一下,他成了大宋藩国相国,论身份也不算辱没了先人,故而便遣人回福建老家把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别十年,也的确该多陪着他们一些了。

“臣遵旨!”陈正汇向赵瑜叩拜后退了出去。虽然赵瑜为王之后依然恭称他作先生,但陈正汇却谨守礼仪,从未有过失礼之举。

陈正汇退了出去,赵瑜又站到了窗边,俯视着他的国家。新的一年就要到了,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他伸手探出窗外,张开五指,举在眼前,天地仿佛都在指掌中。

“还差一步!”

注1:工部尚书的别称。这种别称出自于《周官》。吏部为天官冢宰,户部为地官司徒。而礼、兵、刑、工四部,分别是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第四十七章 新年(下)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地狱之中。 /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得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得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地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的,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地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的,就是说某日某地。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地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得地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地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