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1 / 5)

灏俳铩=磐б恢唬�胬�叱撸�侄�Α���

福船特点

明代泉州建造的海船是属于福船类型,与同一时期的东南亚或西欧所造木航船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船底为尖圆底,接近于U形,船首、尾为方形。而东南亚和西欧的木航船为尖底,首、尾尖锐。在依靠风力和人力为动力、航速不高的条件下,圆底比尖底可增加载重量。首、尾方形较易制造,且水手下碇、系缆、掌舵等操作空间较大。福船首部画有凶猛动物图案,两侧有龙目,后部有美丽小鸟图案。这种装饰既带有镇懾水神海怪的宗教色彩,又表示能识别海途,保证航海安全,发挥使船员、商旅心理安宁的效应。

(二)使用夹层的船底板,三层的舷侧板,是在传统的设置水密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船体内部结构。在距水底板有一定高度的地方,安装第二层船底板。板下可放不怕湿的货物或压舱石,降低船底重心,使船在航行中不轻飘。

(三)船舵间和其它船舱隔开,尾舵为轴式或可升降的舵,依航道深浅及吃水高低而升降,操纵更加灵活。

(四)桅杆为整根大木做成,不像欧洲船一桅由三节接成。

(五)蓬用竹篾编织而成,呈长方形硬蓬,纵向竖挂。

(六)开始使用铁锚。1981年泉州湾石湖港海底打捞出一具明朝的四爪铁锚,残长2。78米,锚爪对角距2。18米,重758千克。由于自身重,抓力强,其停泊能力及操作运用远较木石碇优越。

清代,泉州的航海技术受西方影响较明显,经引进吸收,也创造出自己的成果。

《海国闻见录》记叙的航海技术

康熙间(1662—1722年),泉州府同安县人陈伦炯少从其父陈昂熟闻海道形势,尤留心海外诸国风土民俗,熟识海上针盘、更辰、海道、港湾,著《海国闻见录》上、下两卷。(参见泉州历史网qzh。126。《泉州人名录·陈昂、陈伦炯》、《泉南著述·海国闻见录》)

《海国闻见录》下卷为图六幅。曰四海总图,曰沿海全图,曰台湾图,曰台湾后山图,曰澎湖图,曰琼州图。这六幅图,在当时测绘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实在难能可贵。

《海国闻见录》还记载:“中国用罗盘、刻沙漏,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数(一昼夜为十更,以更香一炷为一更),每更约得水程60里;风大而顺则倍累之,潮顶风逆则减退之。亦知其处心尚怀疑,又主见某处远山,分别上下山形,用绳砣探水深浅若干,砣底带蜡油,粘探泥沙,各各配合,方为准确。”“中国洋艘不比西洋甲板用浑天仪、量天尺,较日所出刻量时辰,离水分度,即知为某处。”可见当时远洋船舶已有自己的航海图(又名洋更、水镜或程图)和一套探测航行地点位置的技术。

造船

雍正七年(1729年),设泉州船厂,修造水师战船,当年承修48艘。

《清高宗(1736—1795年)实录》载,清官方造船厂都选址在盛产木材的地方,福建就设有福厂、泉厂、漳厂和台(湾)厂。

但这时泉州适合作大桅的全木缺乏。据《闽政领要》记载,官方的泉州船厂也在厦门购买番桅。从东南亚进口的桅木有铁造、蜂仔代番、甘拔、郁木、白犬、卖色、打马等。船舵则用广东产或东南亚产的铁力木(柚木),取其坚韧抗扭曲力强。国产的榆木、槠木、赤木亦堪使用。地产的松、杉亦用作桅木。如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官方二次派往琉球的海船,分别是闽县的木合兴号和惠安的林治盛号,大桅用全根松木,头桅用全根杉木。

以后,大海船由于船大桅高,取材困难,“以数木合成,加用铁箍”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