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一转手就赚了70亿美金,真金白银入账。
激愤者,不希望这家国际领先的光伏产业高科技公司,落入小日本的手中。
这一笔交易,很多人都没看懂,虽说70亿美金对徐腾而言,也是一笔巨款,可他卖的这么痛快,到底是缺钱,还是短视,还是软银公司更高瞻远瞩?
谁知道呢?
反正是各种说法都有。
这一次,徐腾就必须站出来做一个回应,不能总是藏在幕后。
吵吵闹闹,一直到了4月底,新闻发酵了一周,已经举国皆知,徐腾才接受新浪网的采访,承认是自己做的决策出售尚德电力,将自己在光伏产业的投资转移向设备制造,向整个光伏产业的上游发展。
这是真的。
徐腾在全球投资了三家光伏设备制造商,华腾公司旗下的华腾新能源技术公司持有两家,一家位于浙省,一家位于德国,通过svb硅银公司,再持有全球技术水平最高两大巨头之一的gt…solar公司。
这又是假的。
徐腾确实扩大了在光伏产业的上游投资,但并没有撤离中下游市场,出售尚德电力之余,他又收购了光伏产业的缔造者sunpower公司,并且削减了sunpower公司的旧产能,收缩新产能的扩张计划。
通常来说,一家企业在行业内的产能规模越大,采购和生产成本就越低,话语权就越强。
这个定律在光伏产业并不成立。
对尚德电力这种光伏电池制造商,以及光伏电厂的组装企业,最主要的企业成本是铸锭炉的购买成本,以及硅晶电池的生产成本。
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内,多晶硅铸锭炉的生产技术从早期的20吨级,逐步提升到50吨级、120吨级、200吨级、300吨级,甚至是500吨级。
这几代技术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每隔两年就要升级换代一次,主要引导者就是全球铸锭炉设备制造商的巨头gt…solar公司,从2002年的g1标准到2015年的g8标准,出炉规模、自动化率、良品率的差距很明显。
这就导致一个很残酷的逆市场规律,现有生产规模越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商,成本越高,越早大量贷款购买g2g3代的铸锭炉,死的越快。
甚至,你去年刚借了十几亿美金投资新生产线,今年就已经出现了技术上的差距,明年更是落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你去年借的钱都没还上,就必须再借钱购置新设备。
年复一年,不死才怪。
从尚德到赛格,都是这么死的。
所以,光伏电池制造商中,后期基本没有大公司,都是小企业。
徐腾继续投资sunpower公司,收缩在美国和其他市场的产能,在东欧投资新生产线,维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在中国市场基本不予介入,不参与竞争。
凡此种种,徐腾也不会告诉外界。
他真要说出自己的“预判”,软银公司一定会立刻甩卖手里持有的尚德电力股份,那他最后持有的3400万股怎么脱手?
反正他现在捞了70亿美金,最后的3400万股慢慢脱手,每股80美元至120美元之间,都是合适的脱手时机,如果能抓住机会,继续赚个30亿美金也是有可能的。
关键,市面上没有第二个冤大头了。
手里有钱了,徐腾也就不慌张了,慢慢梳理华腾公司旗下的各家公司,成,很好,不成,价位合适就转让,最老大难的还是汽车和手机两个产业。
当年,黄信洲和老江泰集团也是死在这两个领域。
徐腾有时想想,也是一声叹息,中国的民营汽车业不好混啊,至于手机产业